成唯识论直解

成唯识论直解

ID:38959718

大小:2.42 MB

页数:437页

时间:2019-06-22

成唯识论直解_第1页
成唯识论直解_第2页
成唯识论直解_第3页
成唯识论直解_第4页
成唯识论直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直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前言第一章论破我执和法执〔卷一〕的我执)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二总破二执第二节破我执(对自我之假象的执着)一破外道(佛教外各学派)的我执二兼破小乘某些学派的我执三总破我执四论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我执)和分别我执(由思辨分别而产生五答责难第三节破法执(对事物本体之假象的执着)一破外道的法执二破小乘的法执〔卷二〕三总破法执四论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第四节余论一总结与答疑二三类能变识略释第二章论第八识第一节第八识综述一第八识的主体与种子二第八识的行相(现行活动作用)与所缘(认取对象)〔卷三〕三第八识的相

2、应心所(心理活动范畴)四第八识的伦理属性五第八识的非断非常性(连续性与变易性)六第八识的伏断位次(污染性的制伏和断除的阶段)第二节第八识存在的证明一经文的证明二理论上的十种证明〔卷四〕第三章论第七识第一节第七识综述一第七识的名称二第七识的所依(依托对象)三第七识的所缘(认取对象)四第七识的自性与行相(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五第七识的相应心所〔卷五〕六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的伦理属性以及界系(三界的系属性)七污染第七识的伏断位次(污染性的制伏和断除的阶段)第二节第七识存在的证明一经文的证明二理论上的六种证

3、明第四章论前六识第一节六识的名称和性质一六识的名称二六识的自性与行相三六识的伦理属性第二节六识的心所(心理活动或心理功能)一六类心所概说二遍行心所三别境心所〔卷六〕四善心所五根本烦恼心所六随烦恼心所〔卷七〕七不定心所八六类心所与心非即非离第三节六识的现行活动状态一六识的共同依托对象二六识的活动与间断三第六识的五位间断第四节八识相互关系总结一八识的共同生起性质答疑二八识非一非异第五章论一切唯识第一节论唯识所变一唯识说的基本涵义二唯识说的理论依据三唯识说成立的四比量四释唯识说与经验的矛盾五释唯识说与教

4、义的矛盾六释唯识不成空七释颜色类现象以识为本体八释五境的现量性与非心外实有性九释未觉悟时如同梦境十释认识他心不违唯识十一释唯识不是独识第二节论识之缘起一释颂文二释四缘〔卷八〕三释十因与二因四四缘与十五依处、十因、二因的相互关系五释五果六释从缘而生第三节释众生生死相续的原因一第一种观点二第二种观点三第三种观点四第四种观点第四节释三种自性与三种无性一释三自性二释三自性与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卷九〕三释三无性第六章论修行证果第一节论修行明道一修行证果概说二释资粮位(前期准备和修行阶段)三释加行位(加功用行

5、阶段)四释通达位(见道阶段)第二节论修习位(明道后的继续修行)一修习位概说二释十地(菩萨修行的十阶段)三释十胜行(菩萨修行的十种殊胜方法)四释十障(菩萨修行对治的十种障碍)〔卷十〕五释十真如(菩萨修行所证的十种真如)六释转依第三节论究竟位(证果阶段)一释转依果二释佛身佛土三释相分、见分异同论附录:一、《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二、《唯识三十颂》直解前言一、《成唯识论》的学派源流《成唯识论》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最重要经典之一。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近代佛教学者欧阳竟无等曾认为法相与唯识应立为二宗,

6、但遭到当时的太虚大师等人的反对。笔者以为,虽然该宗确有某些典籍侧重说明法相、某些典籍旨在论述唯识这种现象,但诚如太虚大师所说的“法相必宗唯识”,二者的关系是:唯识以法相为基础、法相以唯识为归宿,似无必要区分为二宗,故本书也不作此种区分。唯识宗是由唐代玄奘大师求法印度、回国后所开创,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从无著、世亲相承而下,直至护法的瑜伽一系的学说,即唯识学。唯识学是佛学中极具特色的一门学说,其学风之严谨、思辨之精细、体系之完备,不但远胜于佛教内的其他学说,也远胜于历史上印度或中国的其他学说。据说

7、,唐太宗在仔细阅读了玄奘译毕的100卷《瑜伽师地论》后,感慨地对侍臣说:“我看佛经如同瞻天观海,莫测高深。儒、道、九流比起佛经来,就象小水池去比大海一样。人们说儒、道、佛三家齐峙,这是妄谈呵!”(引自陈扬炯著《玄奘评传》)《成唯识论》是一部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论》的论著,一般认为属于集注性质。《唯识三十论》主要是三十首颂,故也称《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宗的“一本十支”之一。《唯识三十论》是世亲晚年精心撰写的著作,但他未曾亲自注解便去世。其后作注的人很多,而最著名的有十家,这十家注书共有四千五百颂,观

8、点不尽相同。近代唯识学者将唯识学区分为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吕澄先生在《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一》)中对此有明确的论述。所谓古学,包括的人物是无著、世亲以及其后严格遵循其学说者。在十大论师中;亲胜、火辨、难陀属古学。而今学的代表人物是陈那、护法。安慧的归属,吕先生在二十年代发表的上述文章中,认为是折衷于二者之间;而在五十年代发表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则明确为唯识古学之代表人物。关于两学之差异,吕先生指出:“古学唯识非但见、相为识性,心所亦以识为性。”“此(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