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代_守中治边_守在四夷_治边思想初探_方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12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Dec.2006第16卷第4期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diesVol.16No.4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方铁“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
2、了初步阐述与分析。关键词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作者方铁,1949年生,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①在古代史籍中时有所见。但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愚以为学人尚论及不多。因收集梳理相关史料,试为阐述诠释,以为引玉之砖。一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政治家便提出“五服”说或“九服”说。《尚书·禹贡》篇云:“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钅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3、。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撰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除《尚书·禹贡》所载“五服”说外,《周礼·夏官司马·职方》也有“九服”之说,大意是王畿为国家广阔辖地之中心,由王畿向四面扩展,每隔五百里依次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与藩服。郑玄《周礼注》谓:“服,服事天子也。”对《禹贡》的“五服”说以及《周礼》之“九服”说,方家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对其基本含义的理解大体一致,即以王畿为国家之中心,自王畿向四周扩展,
4、由近及远将统治推向四方,远近不同地区的管理形式以及对国家承担的义务均有不同,其义务由近及远逐渐削弱。①中国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包括边疆观、治边观与对边疆其他问题的认识等三个部分,可划分为历代统一王朝与中原王朝、历代边疆局部政权的治边思想两个层面。参见拙著:《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本文仅初论历代统一王朝与中原王朝治边思想中居主导地位的部分,其余内容拟另撰文阐述。—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先秦时期提出的“五服”说或“九服”说,反映出论者已具有“守中治边”与“守
5、在四夷”的初步意识。春秋时人沈尹戍则明确提出“古者天子,守在四夷”的观念。①“五服”说或“九服”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人对“五服”说或“九服”说多有阐发。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后期,相关史籍中则少见关于“五服”说或“九服”说的征引,亦表明“五服”说或“九服”说毕竟更多具有理想化与模式化的色彩,不易说明边疆与内地关系之跌宕变化、复杂演变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五服”说逐渐被人们摒弃。两汉时期,在接受先秦“五服”说或“九服”说,以及总结汉代丰富治边经验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班固所
6、言颇具代表性:“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贡,制外内,或修刑政,或昭文德,远近之势异也。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内外也。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
7、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②据其所言,汉代人认为先王中土封畿,以分九州、列五服,是因为“远近之势异也”,华夏区域与夷狄居地之间,有山谷、大漠相隔绝,是“天地所以绝内外”,两者间有明显的区别,不可随意扰乱之。夷狄之人“贪而好利”、“人面兽心”,其章服、习俗、饮食、言语与华夏相异,其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华夏;夷狄之地取而不可耕,夷狄之民臣而不可畜,因此先王视夷狄为“禽兽”,经营夷狄之地必得不偿失。封建王朝应取之策,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即根据“华夷”不同文化的区别、文明程度的差异等,明确区分诸夏统治之内地与夷狄居住之边
8、陲的界限,做到内外有别。班固进而提出对夷狄居住之边陲,应“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即强调对夷狄应施治有度,施治的基点是与夷狄保持必要的距离,宜取保守统治的态度。在交往原则方面,实行“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即夷狄来犯必坚决抵抗,夷狄退去则备守烽燧;若夷狄慕义贡献,王朝应待之以礼,有争端必“使曲在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