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33816
大小:682.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20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授课教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803年汤姆原子模型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1904年卢瑟福原子模型道尔顿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1927-1935年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各电子层的序号、能量如下表: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1234567电子层符号KLMNOPQ离核距离能量高低近远低高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分析表)(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能量最低原理)。(2)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
2、电子数不能超过18,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能超过32。3、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2)电子式:电子式是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的数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4、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P.14~15科学探究1(填表)二、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主要化合价1-2112+103-10218+1+5-4-1011-18318+1+7-4-10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主要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易~强)元素最高价氧
3、化物的水化物R(OH)n的碱性强弱(强~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易~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aXOb)的酸性强弱(强~强)讨论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反应式:结论:Mg+2H2O==Mg(OH)2+H2△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但镁反应更剧烈。现象:取铝片和镁带,擦去氧化膜,分别和2mL1mol/L盐酸反应。
4、实验反应:Mg+2HCl=MgCl2+H2结论:2Al+6HCl=2AlCl3+3H2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铝强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NaMgAlSiPS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用结构观点解释: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3、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4、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谢谢大家祝同学们学习愉快!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一切物
5、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化学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恩格斯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J.Thomson,1856~1940)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原子有核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卢瑟
6、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1885~1962)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
7、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如:氢原子的电子云电子云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