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32711
大小:448.00 K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6-16
《温病学之研究叶天士10修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病学家学术思想研究叶天士一、生平简介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又号上津老人。叶氏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叶氏祖籍安徽歙县,先世迁吴,居于苏州西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氏医案未刻本》等,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他对于温病学的贡献,则主要集中在《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等书中。托名叶氏的著作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二、主要学术思想(一)温病学术思想1.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辨
2、证理论叶天士认为:温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损害,在证候表现和病理传变上亦有明显的“卫气营血”特征。因而,将《内经》中的生理概念引申到病理方面,创立了温病以卫气营血来区分病变浅深层次的辨证纲领,并以此来概括温病发病后各阶段的病理变化。使温病学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奠定了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即“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否定了千百年来所谓“伏寒化温”是温病病因的说法,从而为新感温病的概念奠定了基础。温
3、病的感邪途径是“上受”。温病传变特点是:主要病变部位是首先犯肺,然后可以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2、着重辨析了温病与伤寒之异(1)病因有寒温之别(2)传变特点不同叶氏提出,温邪热变最速,并始终以温热为主要标志,在病变过程中又以伤阴之病理较为突出;而寒邪所引起的伤寒,其初表现的寒象,然后才化热传里,在病之后期较易伤阳而转化为虚寒之证。(3)治法迥异。初起之时,伤寒因寒邪在表,当用辛温发汗以解表寒;温病若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解表以疏解肺卫之温邪。邪在少阳时,温病多见痰湿与温邪互结,致“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里结阳明时,虽然均可用下法,但亦有所区别。伤寒后期多
4、用温补阳气之剂,温病后期多用养阴清热之法。3.将温病区分为温热、湿热二类叶氏认为根据温邪“夹风”还是“夹湿”,可以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这两类温病由于性质不同,在病机变化方面存在各自的特点。从《温热论》的内容来看,叶氏是以卫气营血为纲,温热、湿热为目对温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初起病位温热之邪由口鼻侵入人体,首先伤于肺,即所谓初病在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湿热病邪由口鼻而入可直接侵犯于脾胃,也就是说初起病位在脾胃,“时令潮沴气蒸,内应脾胃。”(2)传变方式温热之邪既可顺传阳明,出现阳明热盛或阳明热结,亦可发生逆传而出现心包见症。湿热类温病邪在脾胃,可因其素体体质的不同特点,发生不
5、同的传变。“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3)病理变化温热类温病易伤阴液,主要出现肺胃阴伤和肝肾阴耗损。“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湿热性温病,既能伤阴,又能伤阳,即当湿热化燥化火时,则伤及阴液,当湿热从寒而化时,亦会导致湿盛阳微的病理变化。4、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温热论》中有关温病诊法的内容相当丰富。仅从其所占的篇幅来看,在全部37条原文中,有24条是讨论诊法的,也就是说全书2/3的内容与此相关。从具体内容来看,叶天士综合了前人和自己诊断温病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ie在温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其中许多内容是前人所未有论及的,对于后世诊治温病
6、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5、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6、祛邪主在清透、清泄所谓“透”,是指使病邪由里达于外表而解。 叶氏在《温热论》中就有“透风于热外”、“急急透斑”、“战汗透邪”、“透热转气”、“清热透表”、“泄卫透营”、“泄湿透热”、“养正透邪”、“急急透解”、“清凉透发”、“辛凉泄卫,透汗为要”等多处论及透法,可见透法几乎贯穿了温病治疗的全过程。“透”法主要是用轻清宣透之品,但对不同病证或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所用的透邪外出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透法并不是只能用轻清宣透之品。如当病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叶氏
7、强调“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就是指灌溉汤水、滋养胃液以驱邪外出。另如,泄湿透热,主要用化湿清热之品使湿去而气机通畅,从而达到湿热外解的目的。所以,透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方法,而是一种治疗思想。至于泄法,也是为了开辟病邪外出之途,主要是指以泄热、攻下、化湿、利尿等方法,使病邪从下而出。在具体运用时,叶氏主张:①清热注意达热外泄,不贸然径投苦寒之剂。“热盛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