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56201
大小:1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4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小虾》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虾》教学反思灵宝市五亩乡中心小学王石荣教学反思: 《小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学法,并尝试学以致用,之后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
2、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时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本着对课标的理解,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引导学生以情为主,细加体会,畅所欲言,强调从整体理解课文,既不脱离课文又不限于课文,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一、抓词抓句,理解感悟“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
3、教学中围绕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让学生标画出描写小虾吃东西的动词(碰 后退 再碰 又后退 捧着 吃)来理解,并抓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东西时有顺序的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并通过替换这三个词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随机教会学生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二、读、说、写结合,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
4、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小虾吃东西“非常小心”以后,训练学生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句话,在学习“十分自在”内容时,以“还有的_______”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请学生联系实际写一写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有趣情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过程开放,体现自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
5、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学习中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小虾小心吃食和小虾坏脾气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再现小虾吃食时的小心和坏脾气,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虾的可爱,然后再读课文,动静结合。通过自渎、自演、自悟,自主地学习课文。学生在自学课文第四段时,对上一段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自学打好基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四、注重朗读,以读促悟我想,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是理解感
6、悟的前提。在课前预习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读课文,正因为读得透彻,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已内化于心,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想象。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在课堂上“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这篇课文还涉及到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虾的有趣,读出我对它们的喜爱。我说“你们觉得小虾有趣吗?你们喜欢吗?”他们都说喜欢。那么带着喜欢的感情去朗读课文。但第一遍朗读,只有少数同学脸上有表情。然后,我让一个读得较好的学生来读小虾吃食的句子,并且让另一名表演比较好的同学加上动作表演。边表演边读时,脸上很自然流露出小虾吃食的有趣。同学们都看
7、得津津有味,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他们感受到小虾的有趣。五、利用电教,提高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利用配乐画面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课的教学中,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零散,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