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28467
大小:90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6-10
《大学语文---又呈吴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又呈吴郎唐杜甫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朗读欣赏背景简介内容述评作者简介艺术赏析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资料链接思考练习退出教学目的一、深刻体会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学习其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二、学习本诗委婉含蓄、平易质朴、真诚恳切的语言特色以及恰当使用虚词转接等艺术手法。返回教学重点一、本诗中体现出的人民性二、语言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返回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
2、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返回背景简介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
3、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返回内容述评首联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就是“任西邻”。为什么要放任呢?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颔联承上第二句,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表现出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心情。颈联两句相互关联,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4、,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尾联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对待人民的态度。返回一、现身说法
5、,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又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真是煞费苦心。三、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6、,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艺术欣赏返回思考与练习一、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的委婉与艺术性。二、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持何种态度?三、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中间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本来是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却先从指责老妇“多事”入手,以免教训的意味太浓而使吴郎不易于接受,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7、诗中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充分体现杜甫对祖国对人民的血诚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返回资料链接相关评论作者介绍相关图片返回扩展阅读相关评论子美于君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