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316058
大小:439.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6-09
《高二历史打破隔离的坚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打破隔离的坚冰1、经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文学艺术潮流的背景1、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美国:海明威3、亚非拉国家:泰戈尔(印)二、世界的文学4、无产阶级文学战士:马克西姆·高尔基(俄)鲁迅(中)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三、美术的发展—毕加索与立体派背景: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
2、人物是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来定居法国巴黎。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根据用色的不同,1907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1907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亚威农少女》。随后,毕加索和立体派的另一位著名画家布拉克一起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
3、藤椅的静物》等作品。一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毕加索与立体派毕加索与立体派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随即拿起画笔,进行构思,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毕加
4、索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了一曲不朽的生命之歌。一个盲人的早餐“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那一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副画,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毕加索说,除非西班牙成为真正民主、和平的国家,该画才会回到祖国,一直到后来西班牙什么什么解放战胜胜利,该画才隆重回到祖国,成
5、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 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
6、败的风险。四、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本课知识结构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在欧洲,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凭借其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
7、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海明威是个传奇人物,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视死亡的勇士。《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
8、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美国文学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二战以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