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

ID:38290164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7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家及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沃尔夫:德国,“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桑代克: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名的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尝试----错误学习(联结学习理论,也被看作问题解决理论),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第一个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小猫迷箱”实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强调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了关于遗忘的“痕迹衰

2、退说”亚里士多德: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源于他。弗洛伊德:动机遗忘理论,也叫压抑理论,催眠术。巴甫洛夫:俄国,经典性条件作用(联结学习)论,加涅:美国,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接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信息加工学习论(联结学习),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杜威:等人为代表,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M.加涅: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

3、畴。E.D.加涅:根据自动化程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有些可以高度自动化,界定为心智技能;有些很难自动化,而需要受意识控制,定为认知策略。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联结学习)的创立者,“迷箱白鼠压杠杆”实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科顿:等人1993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布鲁巴奇:等人1994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讨论交流、行动研究。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由西方引进的。苛勒:完形---顿悟说(认知学习理

4、论,也看作问题解决理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黑猩猩箱子问题、棒子问题”,布鲁纳:80年代后,1994年总结了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将苏联维果斯基的思想(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介绍到美国去的。提出发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四项原则普莱西:教学机器的发明人、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创始人。布卢姆和克拉斯沃尔:教育目标分类说,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了多种程度的变化:接受(态度的最低水平)即注意--反

5、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提出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主张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后一个直接建立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认知学习),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认知、自我提高、附属。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只此为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其他学习迁移理论为早期的或说传统的迁移理论。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遗忘的“同化说”,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的。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

6、提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模式。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加特纳、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劳伦兹:奥地利生态学家,幼禽“印刻”自己的“母亲”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里,即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展心理学家将此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皮亚杰:瑞士,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认知发展四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抽象逻辑思维是

7、智慧的最高表现。未在书中找到道德发展阶段论:两个阶段:10岁前后,他律阶段、自律阶段。柯尔伯格:美国,继皮亚杰,应用道德两难法(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提出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认为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维果斯基:苏联,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美国,人格发展阶段论。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