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023420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漕涧镇仁山村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漕涧镇仁山村简介村委会概况仁山村地处漕涧镇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县城120公里。东邻旧州村,南邻铁厂村,西邻大坪村,北邻漕涧村。辖赛初、丹梯等20个村民小组。截至2010年底,有农户1389户,有乡村人口4994人,其中农业人口4009人,劳动力324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479人。 全村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3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23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总面积492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亩,林地总面积28786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77.5万元
2、,农民人均纯收入226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民俗文化历史:云龙漕涧是阿昌族的发祥地,据史籍记载和《早陶墓碑文》的印证,阿昌族属漕涧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一支。公元6世纪到7世纪之间,云龙阿昌族部落酋长早概,战胜了其他部落,成为云龙地区各部落的首领。1383年,早纳率领所部阿昌族归顺明朝,明延旨封土千总世袭制。漕涧地区的土司制度历时475年,一直沿袭到清代咸丰年间。现在,漕涧坝子上阿昌族主要集中聚居在仁山村丹梯、赛初、广地和苗丹一带,大约有670户、2500多人。文化:3阿昌族自己有喜闻乐
3、见和独具民族特色得各种歌剧。《展现民族风情和历时文化的阿昌族大刀舞》不仅展现省州报端,而且多次到县演出,受到表彰;已有林学贤和张军旗为手的两代传承人。《云龙漕涧阿昌族祭龙神习俗》已列为我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体现阿昌族由渔猎进入农耕时代的《耕田翁》原生态喜剧,深得各地观众赞誉。服装:阿昌族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和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摆裆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
4、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喜欢缠绕高包工头。饮食:阿昌族群众喜食酸性食品,以大米为主食,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用秸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切碎拌醋、加大蒜、辣椒等佐料食用。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谷熟后拿鱼,称谷花鱼),食用时将鲜鱼用油煎炸,加水和酸辣椒做成酸辣谷花鱼上桌,独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阿昌族男人都喜欢喝酒,常年不断。妇女喜欢
5、食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醇香和甜味;大多数阿昌族人都会土法酿酒,藏之于瓮,供节日和待客时饮用。景观:在仁山阿昌族聚居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石三奇”让人惊叹。“一奇”:“石宴桌”方圆6——7尺,平面光滑如洗,边上有保山睡佛爷的脚印,是志奔山龙王和阿昌族酋长的宴会餐桌。“二奇”:苗丹河石缸,镶在河床中心,深6尺左右,无人敢攀。相传内有一对金鸭子,被龙王抓走了。“三奇”3:下苗丹有个石蛤蟆(被毁),传说能吃铁屙金。有时还吃骡马、牛羊。苗丹观音寺百年古秃杉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三百多年树龄,是云龙县独一无二的希有珍贵名树。新
6、农村建设概况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抓实党建促发展、巩固粮畜促增收、夯实基础重民生,壮大产业兴经济,依托民族创特色,抓牢科教强素质,促进和谐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改变农村基础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加大推广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至今,共投入项目扶持资金700多万元,累计实施了21个项目,
7、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截至目前,全村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0%以上,全村100%的人口和牲畜都饮用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户通电率达100%,公路通车里程达25.413公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移动信号覆盖全村,共有固定和移动电话860部,60%以上的农户拥有手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同时还建起了村卫生室、文化室及文化广场,并配备了相关医疗设施和文化设施。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1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72元,人均占有粮325公斤。通过项目的实施,阿昌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8、,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呈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