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08235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2
《“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及其对策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0级历史学201010200009程冉【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有质量问题的,是不完整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损害现有的社会利益为代价或者说是透支未来来发展现在的经济。工业化是每个国家必须经历的“亲爱的和阵痛的”阶段,因此发达国家才有工业的转移。但是,工业化的转移会造成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在发达国家已得到显现,因此在发达国家。在我国工业化还在进行的情况下,我国应如何在这样阶段进行再工业化呢。【关键词】中国再工业化对策
2、一、再工业化的含义要了解什么是“再工业化”,就必须先了解“工业化”、“去工业化”。“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去工业化”则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相反的过程。那么,“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二、我国的经济实情及再工业化的启示目前,我国处于
3、经济发展高速时期,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比例的GDP。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正向着应当的比例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经历到“去工业化”的这个阶段,因此,应如何在还没有到达之前,去应对“再工业化”以及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对于“再工业化”这一概念,学界普遍认同的含义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很多专家认为,金融
4、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
5、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应当看到,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
6、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其实,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制造加工环节始终是处于低端,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列强近来一直致力将普通的制造加工转移到海外发展中国家,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却牢牢掌控了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核心环节,近十年来尤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工业技术与产品的创新。因此,在制造的产业链上,才有了“归核化”与“业务外包”。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
7、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依靠产业投资促进经济持久稳定复苏,一样至关重要。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几十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目前中国经济80%是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创新空间。而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及引导更多
8、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从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提升中国制造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危机后经济增长以至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努力做大做强中国企业的规模,加速培育中国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