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71957
大小:6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8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说课稿博乐市第六中学刘海红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SSS之后展开的。它不仅是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其它条件的基础,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
2、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边角边公理”的内容及含义,能初步运用“边角边公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作图-验证 “边角边”公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欲望;通过渗透分
3、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 (1)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 (2)教学难点:验证并归纳边角边公理内容,运用此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及“边边边”(SSS)公理,对本节课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角边”(SAS)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个别学生在理解、运用上还须借助教师、同学的帮助。从本章开始,学生在观察能力上要经历“单一图形”到“多个图形”的跨越,在推理能力上要经历“使用单个条
4、件”到使用多个条件的跨越,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三、学法教法分析: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讨论交流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法指导: 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练结合,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四、教学过程分析:一、知识回顾: 1.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如图,在△BDC中,点A是边DC的中点
5、,BD=BC。求证:△BDA≌△BCA.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由例题引出课题: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直接到达A和B。连接AC并延长至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至E使CE=CB,连接ED,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2.讨论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的四种情况。设计意图:抛出例题,通过讨论当两个
6、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的四种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两边一角”。三、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探究一:1、动动手: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画法略)把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原来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互相重合吗?2、展示结果: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探究二: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结论
7、: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思考、动手画图、验证,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四、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1. 例1.(1)如左图,AC=BD,∠CAB=∠DBA,你能判断BC=AD吗?说明理由。ABCDAEBDC(2).如右图,在△AEC和△ADB中,已知AE=AD,AC=AB请说明△AEC≌△ADB的理由。2.解决问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直接到达A和B。连接AC并延长至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至E使CE=
8、CB,连接ED,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3题的分析与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了解要证明两个角相等或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