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53087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石旷 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体在水中石沉还是浮》案例分析实验小学石旷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老师的适度点拨引导之下,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到原创性的知识的过程。科学新课标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表明《标准》强调的不仅仅是要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在我听过的一节课中就能体现,就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案例来说:首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对学具的两种应用:教师同时发给每个合作小组三组材料:第一组:一些肯定会下沉(螺帽、橡
2、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牙签、回形针、光盘等);第二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第三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请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己选择先用哪一组材料,再用哪一组材料。孩子们在教师的满心期待中开始了“探究”活动:有孩子把所有的材料都放进了水里;有孩子在每组材料中各抽取一些放入水里比较沉浮------但似乎没有学生想请教教师或提出问题,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于把五花八门的材料以各种形式放进水里。最后的交流使教师有些失望,学生对材料的“探究”并没有使他们对“沉和浮”与“大小、轻
3、重”的关系有较深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没有关系,好象有一点点”的阶段。当马铃薯在水中不同的沉浮情况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提问:看来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水不一样,可是看起来这两种水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种水真的不一样吗?”一问激起千层浪,教师的问题立刻引来了学生的一片热烈的讨论声.首先先观察一下(一大一小马铃薯)我这里有两个马铃薯,它们一样吗?现在我分别把它们放入这两个水槽中你们觉得谁会沉谁会浮?现在我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杯请水,我们试试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动手操作将马铃薯放
4、入清水中)果真马铃薯在清水沉了。那么,我们做一杯盐水来试试。“我想既然看不出来,那么尝一尝不就行了吗?”马上有人出来“指正”道:“不行,这样不卫生!你又不知道水里放着什么。”“两种水不一样,我可以称一称,比较一下它们的重量是否不同。”“我觉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水可能是盐水,你们知道吗,人躺在死海里是不会沉下去的,因为死海里有很多很多的盐。如果把水晒干,水蒸发了,盐就留了下来。”“晒的时间太长了,一节课时间来得及吗?这样的话课都不用上了!”“我有办法,干脆用火烧吧!”当教师正准备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进行加热时,一个小女生
5、怯生生的站了起来,轻轻的说:“老师,如果我能够做出一杯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话,那么也可以证明这两杯水不一样呀?”这个小女生的回答可是教案中没有设计到的。站在讲台前的教师暗自着急,情急之中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说:“妈妈和我做过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我想如果我能做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不就可以说明两种水不一样吗?”她的话立刻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赞同。原来的教学环节打乱了。3秒钟后教师回答道:“你们小组可以尝试着做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听到这话,小女生和她们组的同学都开心的笑了。实验很快结束了,同学们
6、用他们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这两种水真的不一样”他们又满怀信心地进入了另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案例中出现的三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是十分合理的:一组材料包含肯定会下沉、肯定会上浮和难以辨别沉浮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疑惑和矛盾:到底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么?接着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和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能帮助孩子们解开疑团。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组材料却并没有达到以上的“合理目标”,并没有使学生关于“沉浮”的概念得到发展。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是教师预
7、先没有想到的。很多时候教师把那些“另类”的孩子或者“意料之外的事件”扔在一边不管,无意中打消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尊重学生的热情就是给予学生积极探究的勇气,回过来思考一下,那位小女生的回答里其实包含了类比的逻辑推理和反证的逻辑方法。而教师的处理方法也是恰当的,不但没有批评学生,而且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孩子们得到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教师创设了一种包容的、积极呵护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探究学习,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
8、展、探究结论的得出主要也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给机会让学生解释他们的探究过程、思维过程和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和反思性实践活动。学生的知识建构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生成与发展。教师从观察入手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没有急于让学生作出推测,而是反复调换马铃薯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