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知道!

老师,我想知道!

ID:37313203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老师,我想知道!_第1页
老师,我想知道!_第2页
老师,我想知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老师,我想知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课堂教学故事老师,我想知道!在学习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呈现出美丽的塞外风景图片,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进程过半,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你知道琵琶怎么制作吗?”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显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因为在设计这堂课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会出问题,尽管在备课时,我也预想了琵琶的演奏,了解了一些琵琶名曲和图片,如敦煌飞天等,但却不知道琵琶如何制作,所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对他求知欲望强和大胆提问表示赞扬

2、,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不想绕过这个问题,决定尽可能的满足这个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对学生说:“尽管你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可以上网查一查这个知识,让全班同学包括老师也增长一点知识,好不好?”我利用学校宽带网

3、的有利条件,很快通过上网浏览就获得琵琶这种乐器的来源及制作的有关知识,满足了这个学生的要求,之后我又按照备课时的设计回到了这堂课的教学中来,并顺利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老师,我想知道”这是一句很小的请求,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一种普遍愿望和心态,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囿于课堂的教学程式,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置学生的要求于不顾,或者置之不理,或者玩弄文字游戏,欺骗学生,甚至认为学生是不务正业,故意破坏课堂教学秩序,横加指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这堂课之后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一:教师备课侧

4、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

5、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

6、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

7、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