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0656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1
《《看谁跳得高》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看谁跳得高》说课稿(水平三)尹庄镇实验小学陈艳波一、 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水平三)第二章第九节教材,它把“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副教材是跨障碍接力游戏。跨越式跳高是最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越的自然动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健体强身,
2、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使人轻盈娇健,既健身又健美。为了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结合三维健康观的要求,我把跨越式跳高定为主教材,并将跨障碍接力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理论依据:跳高依靠起跳腿在起跳时快速蹬伸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而使人体腾起;起跳速度的产生是由水平速度依靠起跳腿在起跳时快速蹬伸所表现出的最大力量而
3、使人体腾起;起跳速度的产生是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综合产生的结果,水平速度是在助跑过程中得到的,而垂直速度是在起跳中靠起跳腿的迅速伸直产生的。二、教学目标跨越式跳高在水平二中已经出现过。水平三重复出现,对学生起跳的力量,腾空高度、及过竿的姿势都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跳高高度的目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掌握助跑起跳的动作。1、激发对跳高运动的兴趣。2、发展快速力量和跳跃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学生在练习跨越式跳高时往往出现助跑、起跳不积极不充分,摆动腿与两臂
4、的配合不协调等错误问题,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重点:助跑轻松自然、起跳有力依据:因为在整个跳高过程中,能否完成过杆动作,助跑和起跳起着决定的作用,它是整个技术动作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助跑不轻松自然、起跳没有力,就无法完成过杆高度,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助跑、起跳的连贯协调。依据:因为跨越式跳高技术需要一个完整动作过程,不能依靠某一单个动作完成,如果助跑、起跳与过杆动作不连贯、不协调,那么就影响整个跳高的技术动作,使它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它是本课的难点。四、教法和学法(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以前已经
5、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小学生善于模仿,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二)说教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学情,1、教学方法: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分层次教学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比赛法。通过上述教法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本课的主题,使其在尝试中求发展,探究中寻找答案,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以
6、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革除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练的传统教法的憋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力。(三)说场地器材这节课所用场地器材为:篮球场地一个,跳高架2付、小体操垫12块,大体操垫2块,竹竿4根,跳绳50根,录音机1台,五、教学流程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活动身体、表现自我—自我尝试、合作交流—激活思维,拓展练习—放松身体,舒缓身心。1、在“活动身体,表现自我”环节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达到热
7、身的目的,我准备了两个小内容。分别是:“叫号集合”和1分钟跳绳比赛。首先学生四路纵队在老师引导下沿一定形式的路线慢跑,教师可以喊数字或者其他的要求,让他们快速的集合,达到了热身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节省了调动队伍的时间,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2、在“自我尝试、合作交流”部分,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设计了两个练习内容分别是:1、分组跳竹竿练习2、跨越式跳高练习、这样循序渐进的解决了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以及过竿的一些基本姿势等问题。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六年级学生练习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8、:起跳不积极、助跑与起跳脱节、(尤其是女同学可能对于跳高有所畏惧)、起跳点选择不合理等。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让学生克服畏惧感,我设计了“自由方式越过较低的竹竿”这一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练习中通过各种姿势的过竿练习,再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哪一种姿势更容易过竿。在组织教学上,我按照原先分成四个小组,让小组同伴之间在练习时便于相互观察学习交流。通过前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