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

ID:37255151

大小:9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20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_第1页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_第2页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_第3页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_第4页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抓重点 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抓重点解盲点——历史必修Ⅲ的整体结构与教学重点主持: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嘉宾:王永平(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郝万清(北京第二中学历史教师)郭艳芬(北京第二中学历史教师)戴晶(北京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一、备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赵:参加这次远程研修活动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来到北京二中,邀请历史组的老师们一起研讨历史必修Ⅲ备课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也会借鉴到不少好的教学经验。郝:大家好!有机会和山东、海南的同行们一同研讨必修Ⅲ的主要问题,并分享大家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我们也很高兴。毫无疑问,在

2、高中的三个必修模块中,必修Ⅲ的教学内容最不容易把握。也可以说,它是最难上的一个模块。赵:我常常听到大家说“必修Ⅲ不好上”。从你们自己的教学实践看,它难在哪里呢?自由发言:(现场发挥)要点:1、从传统的观点看,其中的不少内容超出“历史课的范围”;2、有些内容,原来是逐渐被弱化的(如理学),现在为什么被强化?我们自己很难说清楚;3、中国当代文化部分,很难和政治课相区别,但“又不能讲成政治课”,的确难为我们。4、对于科技史、文学艺术史的定位,似乎很难让老师们上出“历史味”。赵:在准备这一讲之前,我要山东和海南的主

3、持专家专门就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在当地做了调查。结果和你们说的差不多,在这里我仅把山东泰山中学高秀泉老师整理的观点呈现几条:一、对于知识问题的困惑1、孔子的“仁”能否体现“以人为本”?2、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有没有破坏自然状态的局限性?3、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其目的是要人民相信“天人感应”还是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4、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是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5、近代科学,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专制、不民主是其根源?6、无产阶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使

4、今天的中国人权、民主缺失,这种观点有道理吗?7、“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吗?8、网络能促进民主的进程吗?9、教育产业化与科教兴国背道而驰吗?我只是摘了几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看看从中能够提炼出什么问题?自由讨论:(结合上述条目)要点:1、教学中的困惑,与追求有效教学直接相关;2、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更多地从学生的理解出发;3、教学问题被深刻化了,因为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有了更紧密的联系。赵:我完全同意大家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反映了不少可以深思的“操作”性问题。比如,1—4题是

5、一类,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只要课堂足够开放,教师对教科书钻研的到位,学生大致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但是,学生提出来后,我们如何有效的解决它们,显然是个挑战。再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其中的关键词,诸如“以人为本”、“局限性”、“全盘否定”和“限制君主制”等,“现代味道”很浓。暂且不说其中的合理性,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历史教学倾向,就是“历史教学内容被现代化”了。这种在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我个人是不赞同。古人“做了的”用今天的眼光看,与某种现代观念似乎很一致,但他们是否真的具备现代意识则是另一回事。在这里不能“偷换概

6、念”。仅从这些关键词看,如果不恰当的放大,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历史教学的非历史化——事实上的政治教育或充当政治宣传工具;无故地造成了历史教学的难度。第二后果可能在5—9题更明显些。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说,备课时我们思考到这里,但不必都下放给学生。总之,从老师的问题上看,一方面老师们较强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则把问题搞难了。历史教学还是要先把基础知识讲明白,这是老师的本分。郝: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些问题看成是老师们自我提升呢?赵:当然是。所以,我们今天请王永平教授专门为老师们解决这样的困惑。其实,我们从这些困惑中,

7、的确还看到了新课改的成果和我们自身的进步。我们再接着看:二、对于教学问题困惑1、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教学一般都侧重科技成就的记忆,如何理解其意义与影响?2、对书法、绘画,老师们往往都是制作很多的图片,让学生去欣赏,最终还是落脚在背课本上。如果过度的讲解如何欣赏书法、绘画,可能就会把历史课上成了美术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3、对文学知识,老师大多强调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的记忆,如果让学生去解读诗歌、散文、小说,历史课就变成了语文课。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4、中西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成就,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取的代表人物

8、、代表作不仅相同,有的老师把所有教材涉及到的都要求学生记住。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这些备课中、教学中的困惑,你们有吗?你们又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呢?自由发言:(现场小结)讨论要点:1、这些问题有的涉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2、有的涉及对当代历史教育的理解不够。3、有的问题也与对课标内容的不同理解有关。赵:确实这样。第一个问题,显然是老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对科技史的理解问题。第二、三个问题是教学中的常见病,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