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

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

ID:37236520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_第1页
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_第2页
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设计(刘留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丹阳市运河中心小学刘留柱[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国标)第十一册语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2、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

2、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设计理念]小小的古诗里,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我认为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更要让他们体会诗的灵魂,学会赏析类似诗的方法,这才是扎实高效。《观书有感》这首哲理诗,非常含蓄,整首诗的内容和题目看似毫无关系,但又丝丝相连,于是便要寻求一个突破,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这个突破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3、—“清”,首先,让学生根据读诗的三个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韵味)一遍又一遍地读诗,把28个字的诗读瘦,读成一个字:“清”,接着,围绕“清”,把这首诗读胖,读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在眼前的画面,从中感悟小池塘的水是如何的“清”;然后,紧扣“清”,借助资料,让学生明白“清”的还有诗人明澄的心,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还是抓住“清”,拓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如今生活中的不同用处,让学生体会“清”的更多涵义,从而触摸到这首诗的灵魂,读出韵味,品出内涵。同时,“授之以渔”揭示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并巧妙运用到“话座右

4、铭”的环节中,不仅说出了哲理,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现了人文性。最后通过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经典的热衷。[设计思路]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意境1、学唱《赋得古原草送别》2、歌是美的,但歌都是由诗组成的。“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哲

5、理诗。二、深思熟虑潜心析——《观书有感》让我们请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出示诗。1、反复读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3)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

6、,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2、明诗眼(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3、细体会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自由读读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点。(1)一鉴开理解“鉴”,出示五种解释,让学生选择,镜子,说说为什么选镜子?学生根据上下文回答,师评价:联系上下文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2)天光云影共徘徊理解“徘徊”?(来回移动,也可理解成闪耀浮动)读了这首诗

7、,老师也看到了一幅画面,出示诗。配乐朗诵。师:这水多清呀!读第一第二句(3)老师范读,读出诗的韵味。学生读。(4)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用书上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是与天光一起徘徊的白云,你来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是池塘边玩耍的小孩,你来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也和你们一样,——问渠哪得清如许?(指导读好问句)(5)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4、悟哲理(1)我们聊到现在,都在聊一个小池塘,可是诗的题目却是《观书有感》,

8、这个小池塘跟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插图)这时候,这个清澈的小池塘在朱熹的眼里,还仅仅是一个小池塘吗?老师通过一个特殊的途径找到了一段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