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01998
大小:407.6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10
《《早小学语》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苏教版第十册第四课《早》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酿朴墨寿酿酒朴素墨水寿星niànɡpǔmòshòu我会认:哪默瓣哪些默契花瓣nǎmòbàn我会认:酿雪 朴素 寿镜吾 哪里花瓣 预示 韵致 蔬菜 纯净润泽透明 冰清玉洁品行方正 默默无闻请同学们选择
2、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认为,应花期而来的风,其来有信,所以称“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8个节气,120日,每5日为一候,计24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蘸、楝花。因为梅花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排在第一,所以课文中说“二十四番花信风”,一
3、候是梅花,开得最早“。这就是鲁迅小时侯就读的书塾三味书屋。请仔细看图,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默读第3段,画出有关句子。方位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面前——东北角上找一找鲁迅的书桌。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自由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作者在这段中除了重点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自由读课文4—8节:1.说说后园的蜡梅给你什么印象。2.划出4—8节中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是不是腊梅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默读课文第4至5自然段
4、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1.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2.你了解“冰清玉洁”吗?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3.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哪些事物也是冰清玉洁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腊梅花开得最早,作者把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
5、个“早”字。读一读课文,思考:鲁迅为什么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1.“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2.鲁迅为什么会迟到?“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字‘早’”。他是不想说还是不敢说呢?为什么?生活的担子虽然压在他瘦弱的肩上,面对困难他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把一个早字轻轻地刻在桌上,但是却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6、鲁迅从小就养成了这样坚强的性格,在困难面前决不屈服.鲁迅认为老师批评得对,自己是迟到了。面对寿镜吾老先生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的?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并为此奋斗了一生。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1、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7、?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作者用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梅花一样。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把“早”字记在心中,学习鲁迅不畏艰险,敢为人先,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把握今天,好好学习。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总结拓展:我能行: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3、找鲁迅的作品读一读。推荐:《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