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5)

小石潭记 (5)

ID:36700170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小石潭记 (5)_第1页
小石潭记 (5)_第2页
小石潭记 (5)_第3页
小石潭记 (5)_第4页
小石潭记 (5)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 (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3、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资料链接】  1.有关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

2、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

3、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2.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4、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3.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预习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清冽()为坻()为嵁()  俶尔()翕忽()怡然()幽邃()  2、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

5、”画出停顿)  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  其岸势犬牙差互潭中鱼可百许头  3、翻译下列句子

6、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5、我的疑问:【合作探究】  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  2、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3、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

7、这小石潭写美的?  4、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达标测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底()为: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出()  清:水尤清洌()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2、析佳句,探深情: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如此多娇,哪能不让人触景生情?请再读课文,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路

8、历程。  1)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说说,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  2)寄情于景是山水游记的通用法则,我们该如何体会这类文章的款款深情呢?  3、展文采,撰美文: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四、课堂小结,背诵美文:作者一行游小石潭,赏美景,留下千古美文,这其中佳景,佳句,及其寓情于景之妙法,不能背诵,岂不遗憾?  五、检测拓展:  1、请结合句子,写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以:全石以为

9、底()为: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为坻,为屿……()  卷石底以出()  清:水尤清洌()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2、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