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2研究液体的压强》课件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8.2研究液体的压强体验液体压强的传递活动1:观察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壶,如图甲。活动2:观察容器乙、丙中水面。(1)活动1中,茶壶放在桌面上,水是(选填“流动”或“静止”)的,壶嘴与壶身内的水面。(2)活动2中,乙容器的水(选填“流动”或“静止”),两管中水面是的。丙有多个支管,水不流动时,各个管中水面是的。提示:(1)静止 相平(2)静止 相平 相平1.什么叫连通器?2.连通器有什么特点?3.你知道的连通器有哪些?探究连通器1.在“体验”活动1中,茶壶的壶身与壶嘴,就构成了一个两端,底部互相的容器,这种容器就叫,它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开口 连通
2、 连通器 若连通器内装入同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2.为什么静止在连通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思路:液体静止时,在底部中间取一液片,如图所示,液片AB左右两边受到的压力分别是F1和F2,F1(选填“>”“<”或“=”)F2。液片AB左右两边受到的压强分别是p1和p2,p1(选填“>”“<”或“=”)p2。液片AB左右两边液柱的高度分别是h1和h2,h1(选填“>”“<”或“=”)h2。说明连通器的特点是。提示:因为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到平衡力作用,液片AB左右两边受到的压力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液片AB左
3、右两边的面积都是S,又F1=F2,所以p1S=p2S,故p1=p2即ρ液gh1=ρ液gh2,因为液体的密度相同,所以h1=h2。液体静止时,液片AB左右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说明连通器的特点是液体不流动时,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参考答案:===连通器中装同种液体时,当液体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3.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连通器的例子?提示:生活中有许多应用连通器的例子,如茶壶、锅炉水位计、船闸、乳牛自动喂水器等。参考答案:茶壶、锅炉水位器、船闸、乳牛自动喂水器等。连通器1.定义:上端_____,底部_________的容器。2
4、.特点:若连通器内装入_____液体,当液体_______时,各容器中的液面_____。3.应用:茶壶、过路涵洞、锅炉水位器。开口互相连通同种不流动相平考点连通器的特点及应用【典例】(2012·岳阳中考)如图船闸中,仅阀门A打开,上游和闸室组成;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的形状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思路导引】明确连通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精讲精析】本题考查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及连通器原理。船闸利用了连通器原理,仅阀门A打开,上游和闸室组成连通器。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大坝底部受到水的压强较大,因此为了安全,拦河大坝往往修
5、成“上窄下宽”的形状。答案:连通器 增大【方法归纳】连通器的应用(1)识别连通器:①两端开口;②底部连通。(2)判断液面是否相平:(3)判断液体是否流动:1.如图所示的四个容器,不是连通器的是()【解析】选D。本题考查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是上端开口、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A、B、C中的容器均符合这一特点,故均是连通器;D中容器不符合连通器的特点,不是连通器,它是研究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的实验装置。2.(2013·柳州中考)如图的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A管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A.高于B管中的水面B.低于B管中的
6、水面C.与B管水面相平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解析】选C。本题考查连通器的特点。U形管是个连通器,静止时各管中液面总是相平的,故选C。3.厨房、卫生间里的脏水,通过下水管流到污水沟,我们却闻不到污水沟里的臭味,这种下水管的示意图是图中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连通器的应用。A、B两种情况,污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流入污水沟,但没有考虑污水沟里的臭味易传到屋内,D项相当于连通器,不会让污水沟里的臭味传到屋内,但没有考虑到凹沟太深,易堵塞。根据连通器原理,U形管中会有部分液体储存在下水管里,让污水沟里的臭味不能传出。4.(2013·庆阳中考)茶壶盖上的
7、小孔使壶内的茶水容易流出,这是因为“小孔”使壶身和壶嘴构成了一个。【解析】本题考查连通器的原理。茶壶的壶身和壶嘴顶端开口,底部互相连通,符合连通器的结构特征,壶身和壶嘴构成连通器。答案:连通器5.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连,管中间有一阀门K,现甲、乙两容器内装有水,且水面相平。当阀门K打开后,管中的水将,理由是。【解析】本题考查连通器的特点。把甲、乙两容器看作连通器,则静止时各容器水面是相平的,水不流动。答案:不流动 连通器静止时各容器水面是相平的,水不流动找找你容易错在哪里细玻璃管与一个带喇叭口的玻璃管间用软胶管相连。如图所示。内有一
8、定量的水,当喇叭口慢慢向上移动时,左管内水面怎么变化?学生自答下降教师点评①错误之处:受生活习惯的影响认为一端上升另一端就下降,没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