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

ID:36611721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  内容摘要:隐喻视野是一个被开拓的诗歌教学新视野,立足隐喻视野,我们将会为诗歌解读和诗歌教学找到一个最佳立场,那就是在隐喻的暗示下用“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的方式去读诗和学诗。隐喻视野诗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是审美与人格,它是对传统分析型诗歌教学范式的反叛,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新型的诗歌教学范式。  关键词:隐喻视野  诗歌教学  范式转型 重新发现并运用隐喻是当代西方诗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当这一学术成果被引入诗歌教学领域后,我们为诗歌解读和诗歌教学找到了一个最佳立场,那就是在隐喻的暗示下用“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的方

2、式去读诗和学诗。这意味着诗歌教学范式将出现重大转型,即由“分析”范式转向“隐喻”范式。一、  隐喻:被开拓的诗歌教学新视野每当我们读到先民们在戍边途中唱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动人诗篇时,我们的心中往往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愁绪。每当我们读到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吟出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带血的诗句时,我们的内心自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生命沧桑。这就是诗性的光辉。当我们从诗的语言走入诗的世界,我们的心灵就会沐浴在诗性的光辉下,接受着精神的洗礼。现在我们试着把以上两节诗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前我走的时候,青青的杨柳低垂着头;现在我回来了,

3、却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面前正是江南一片美丽的景色,在落花的季节我又与你相逢。”读翻译后的诗句,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读出复杂的愁绪和生命的沧桑。这里除了平仄、节奏、押韵等古诗音律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一旦把这些优美的诗句译成白话语句,我们的心灵就接受了明确的唯一的话语指向,“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落花时节”这些激起我们丰富想象的迷人诗语就会离我们而去,诗性的光辉荡然无存。为什么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因为诗的语言是一种隐喻语言,而非诗的语言更多会是一种清晰准确的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语言引导我们走向唯一的标准化的清晰解读,而隐喻的诗歌语言

4、却具有“不可化约性”,它在“不可化约”中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想。诗歌失去了隐喻,它将失去含蓄的特质,而变成白开水,索然无味。诗歌语言失去了隐喻性,它将变成日常语言,失去了诗的内涵和诗的灵动。那么,什么是隐喻呢?隐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隐喻是指传统修辞学中的比喻;广义的隐喻则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1)所以,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意义转移。通过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表达本体无法表达的涵义,从而生成新意义。它的“涵义并不存在于它的显现、它的外观或它的词义中,而是存在于某个处于它之外

5、的所指中。某个东西这样的为某个别的东西而存在,这就构成了这两个词的共同性。正是通过这种关联,非感觉的东西就成了可感觉的了。”(2)5中西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代中国学者心目中的隐喻只是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狭义的隐喻),当代西方学者心目中的隐喻则是心理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隐喻(广义的隐喻)。远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了隐喻的价值,他说过:“怪异的词语只能使我们迷惑不解;常规的词语只能传达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正是通过隐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些新鲜的事物。”(3)而我们通过隐喻把握的“新鲜的事物”正是人类的智性和精神性存在。因此,隐喻“不仅能折射出人类

6、诗性智慧的光辉,也能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也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4)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表达,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诗歌的始祖是“谜”,而“谜”与“隐”原来是一件东西,不过古今名称不同罢了。在揭示这个秘密之后,他进一步指出:“谜语不但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也是诗中比喻格的基础。以甲事物隐射乙事物时,甲乙大半有类似点,可以互相譬喻。有时甲乙并举,则为显喻(simile),有时以乙暗示甲,则为隐喻(metaphor)。”(5)可见诗歌在源头上就和隐喻分不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诗歌的

7、婉转含蓄、巧词曲达概括为一个“隐”字:“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情在辞外曰隐”。在刘勰这里,“隐”意味着含而不露,意味着超乎象外、词外、言外、文外的多重意义,而这正是文学的价值和诗人的追求之所在。在这里,与其说“隐”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不如说是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中国诗学表达策略的最高原则。为了实现诗歌意义的“隐”,最佳的生成方式就是“喻”,“隐”与“喻”构建的诗意空间蕴涵着中国诗歌意义的生成原则和生成方式。美国“新批评”派的理论家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诗歌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路易斯说,隐喻

8、是诗歌的生成原则,是诗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