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554622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2
《发展语感:学习视角的语文教学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展语感:学习视角的语文教学探索.梁昌辉语感:儿童母语学习与母语能力的主体语感是儿童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既是母语学习的目标,也是母语学习的展开方式,同时也是评价母语学习的重要指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感问题的重视,是对儿童母语学习规律的反映和呼应。1、语感与母语学习就像球感、乐感一样,儿童的母语学习也主要是以语感的方式进行的。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纽约时报》曾同时刊登过一篇名为“当成年人增加一个语言时,同一个大脑但两个系统”的文章,证实儿童是通过与词句相关的场景图像,包括感官刺激,来结构
2、语言的,这就是语感的方式。语感方式也是与汉语的特点相适应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说:“不管听起来多么矛盾,恰恰是因为汉语从表面上看不具备任何语法,汉民族的精神才得以发展起一种能明辨言语中的内在形式联系的敏锐意识。”这个论断,一是指出了汉语的特点,规律性不是特别清晰;二是点出了我们民族拥有敏锐的言语感受能力,就是语感。2、语感的内涵直觉性。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言语对象的迅速识别与深刻洞察。整体性。语感是一种综合的整体判断和瞬时“顿悟”,并不经过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
3、等的具体分析。整体性使语感自身往往溢出意识反思的范围,也使得语感难以有效传递与借鉴。针对言语形式。理解上从言到意的迅速实现,表达上意到言出后我们的关注点立即转到言语交往对象的反应上,“得意”往往就“忘言”了。言语形式似乎被省略掉了,但它却是语感的第一物质凭借。言语主体正是凭借语感图式对言语形式的同化或顺应才得以实现对“意”的把握与表达。指向言语智慧。语感是对言语智慧的心理学描述,它指明母语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生活”,而是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儿童期是言语生命成长的关键期,言语创造力特
4、别旺盛。母语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儿童言语生命的了解、顺应、养护和成全。3、语感的教学意蕴立场:“让学”。语感是语文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是发生在心理深处的言意互转,主体的能动是实现这种互转的原始动力。这就意味着教学的儿童立场、学习立场,教学就是“让学”,即海德格尔说的教学的本质是“得学会让他们学”。途径:“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的特性要求教学必须着眼于语感组织言语实践活动,才能发挥教学环境下的“学得”的作用,否则“上语文课和不上
5、没什么区别”的垢病就难以消除。所谓经验就是经历之体验,没有直接的“语用”经历,何来丰厚的言语积累与深刻的言语体验?形态:综合。语文课程是综合性的,作为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语感同样也是综合的。语感既是一种言语能力,也是内蕴的心理活动与深层的心理结构,就其本质而言,是儿童作为主体与言语实现的精神同构。语感的综合性告诉我们,语感培养不仅是对形式与意义的把握,它还包括丰富的审美体验,指向是多元的。发展语感:母语学习的路径1、“活动”与语感培养情境中的言语实践活动使言语主体内在的心理与外部的世界包括交际对象都处于相互作用的积极状态,
6、使语感发展成为一种主体的自觉。2、“加敏”与语感培养整体直觉的方式使语感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会造成整体把握下的遮蔽,这就需要教学的积极应对。藏在文本里的秘妙常常会被整体性把握所“省略”,而难以被学生所感知。“教”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秘妙,揣摩语言。这种语用经验的积累,通过长期的作用,就会转化为一种直觉意识,一种下意识,推进语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不是仅停留在原初阶段。这就是我所说的“加敏”。儿童间的不同使得语感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即可能对某一言语现象敏感或不敏感。教学中的“加敏”就是强化可能被“筛选”掉的文本关键
7、处、言语表达精微处,促成儿童内在言语倾向的变化,使儿童的语感更敏锐、更智慧。这是语感的“去蔽”。3、错愕与语感培养王荣生在批评教学的刻板现象时说,遇到小说,就是一个“套版”反应:小说嘛,当然是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用这样一种固定的、几乎僵化的模式对付所有的小说,合适吗?是的,固化的学习内容会使儿童学而无味,语感也会因为教学程式的因袭而“脱敏”。语感发展需要教学的改变。李海林说:“语感教学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内涵大于学生原有图式结构的言语作品,不断促使学生原有的图式结构顺应新的言语输入,从而不断构建新的语感图式,
8、不断发展自己的语感力。”4、体式与语感培养书面语的长期发展,形成了许多形式规范,各种文体都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和思维特点。阅读就是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达到理解,表达也要依据文体的基本要求进行。不论什么文本,一律内容分析,一律感情朗读,一律人文感悟,对此做法,王荣生先生说:“不出问题才是怪事。”文体感的心理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