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307207
大小:22.3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09
《关于兰天萍公开课的评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天萍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课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利用上课铃声和老师同学的问候声引入声音,让学生聆听来自生活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进而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由此引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生动手实验打好基础;2.课堂中利用实验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在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之处:1.课堂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又是语言过快,学生听不懂;2.提问技巧不够好,不能很好的把问题阐述清楚,导致又是学生弄不懂我所提的问题是什么;3.外知识面不够,所以在课堂中提出了对本节课没有帮助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才明白这个问题
2、不应该提出来;4.本节课应是一课时的内容,由于前面探究时间过多,导致被分成了两个课时。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各位听课老师的评课记录岳相琼:同学们听到铃声走进教室,我们之间利用声音传递问候,我们之间也利用声音进行交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下面请同学们听听来自生活的各种声音,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听飞机飞行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婴儿的啼哭声,弹奏各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美妙。你们想了解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知识?学生说,老师听并重复他们的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提问完了,老师说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逐一解决,今天我们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
3、传播(板书)。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塑料瓶里有水,纸,笔帽、直尺等)使它们发出声音,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开始活动,全班都动起来了,有很多发声的方法。老师让学生展示发声的过程。(学生表现不错,能正确表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这一环节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让学生分别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并总结了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还设置了问题:如何让正在发生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得出:让物体停止振动,发声就停止。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了问题:有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你有办法验证吗?如何验证鼓、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学生讨论后
4、回答:在鼓上放些细沙,使鼓发声时看到细沙在跳动,说明发声的豉在振动。老师演示,在鼓面上放纸屑,验证了问题。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看到有水花溅起,说明了问题。老师帮助学生归纳,像这样把明显的现象利用其他物体表现出来的方法叫转换法。如果我觉得这个声音好听,我想保存下来,怎么做?你们有办法吗?学生能答出一些。引导学生去看书会怎么很多种保存声音的方法。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传播的?播放雷声视频,声音很大效果很好,学生马上回答,是空气传播的。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让学生动手实验(打土电话、伏桌听声),讨论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表达能力。利用宇航员在太空
5、的图片,问:他们怎么交流?说明什么?(衔接不自然)真空不能传声。(播放视频)效果很好。并对这种研究进行了总结叫实验推理法。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学得不错,都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老师提出疑问:1、声音在介质的帮助下怎样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请同学们回去解决这两个问题。课堂练习:设置的课堂练习很好的体测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兰老师的这一节课,设置问题,让学逐一完成,通过动手,思考,观察,阅读等多种方法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环环相扣,安排合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是一节好课。
6、曹礼明:兰天萍老师这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了解了声现象,引入新课自然。整堂课连贯性强,气氛活跃,同时附有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新知后,对还有一些模糊的知识在练习中就会弄明白,这世一堂新颖的课体现了年轻教师的青春活力与学生融为一体的共鸣。知识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还要学会读书,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在整堂课可能会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通过读书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总之。这是一堂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课,这是我们学要学习的地方。金宪明:1、(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2)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
7、作精神、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容量不大。2、(1)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注意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2)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3)要注意多数同学的听课状态,深入到学生当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4)拓展教学较好。 3、(1)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2)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