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主讲1a

眼睛和眼镜主讲1a

ID:36127128

大小:56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5-06

眼睛和眼镜主讲1a_第1页
眼睛和眼镜主讲1a_第2页
眼睛和眼镜主讲1a_第3页
眼睛和眼镜主讲1a_第4页
眼睛和眼镜主讲1a_第5页
资源描述:

《眼睛和眼镜主讲1a》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玉霞《你是我的眼》四、眼睛和眼镜西村四中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1、下面两个凸透镜的直径相同、但厚度不同,说出两个凸透镜的厚度与光的折射能力、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FF结论:凸透镜越厚,对光的偏折能力越强,焦距越短一、眼睛2、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实际上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并且每时每刻都能拍摄出精美的照片。3、眼睛的结构比一比想一想4、眼球好像一架照

2、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5、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卷 上成像?我们的眼睛如何看到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6、实验探究1.你能观察到最远的点是多远2.拿起你的笔,你能看见它的最近点大约多少厘米?3.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

3、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厘米?我们看书时,晶状体比较厚,时间长了,睫状体失去了调节作用,就形成了近视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2、矫正:3、实验探究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1、结论:用凹透镜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2.矫正方法:三、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矫正?用凸透镜1.远视眼的成因:为了使我们的眼睛不致于成为近视眼或者远视眼,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小

4、结一、眼睛:我们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二、近视眼:1、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2、矫正:用凹透镜三、远视眼1、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2、矫正:用凸透镜练一练:1.眼睛的结构:眼球好像一架,和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而视网膜则相当于.2.从物体射进眼睛的光线

5、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视觉从而看到物体.3.近视眼的特点.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4.近视眼矫正的方法:佩戴做眼镜5.远视眼的特点:从近处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6.远视眼矫正的方法:佩戴做眼镜照相机晶状体角膜胶片倒立.缩小.实像.前凹透镜后凸透镜凸透镜7、在下图中,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的眼镜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或“凹”),图(选填“甲”或“乙”)表

6、示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远视眼应佩戴的眼镜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或“凹”)乙凹甲凸课堂反馈8、用传统相机照相时,______不变,当物距改变时,调节___,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眼睛看物体时,______不变,当物距改变时,睫状体调节______,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像距像距焦距练一练,你会了吗9、高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改作业时,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看清该学生的面貌,高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B、高老师是近视眼C、高老师不戴眼镜

7、看近物时,物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D、高老师可能晶状体太厚A实验方案: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凹透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光屏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换成一个更厚的凸透镜,在光屏上能看到清晰的像吗?如何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恢复光屏的位置。用一个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