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游褒禅山记

2-3-10.游褒禅山记

ID:36069620

大小:1.74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5-04

2-3-10.游褒禅山记_第1页
2-3-10.游褒禅山记_第2页
2-3-10.游褒禅山记_第3页
2-3-10.游褒禅山记_第4页
2-3-10.游褒禅山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2-3-10.游褒禅山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安石(1021-1086),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走近作者记知识链接“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

2、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背景链接课文全解文章脉络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议论的基础记叙的深化游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游洞的经过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不平常“甫”知识积累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于是”为单音词连

3、用十分之一尽,读shēnɡ能承担,禁得起,读shēnɡ优美的,读shènɡ胜利,读shènɡ名词,路,道路动词,说,讲名词,方法名词,碑上残存的文字名词,文章动词,掩饰副词,有“大概”的意思名词,车盖动词,超过,胜过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代词,自己代词,他们副词“其……乎”是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代词,指古书6.其代词,他们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但是形容词,对,正确介词,在介词,对介词,对介词,引出处所,可以不译介词,在介词,对介词,因为介词,因为与“上”连用,表方向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用来,表目的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之”的省略,因此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副词,于是副词,才筑舍定居命名,称呼识其本名在一侧见到的景象到达的人流传的文字收获深度险远的地方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尽、尽兴尽、走到头照明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2.介后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

5、)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3.省略句(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以止也”)(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介词“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1.本文为游记,为何记游甚少?问题探讨本文真正的记游,只用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个短句就立刻收住

6、,具体情状不甚了了。文章旨在寄托政治上的进取和对人生执著追求的精神,所以不能把笔墨用在写景状物上,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枝蔓芜杂,有损于借事喻理的主题的表达。2.文章如何做到记事明理,叙议结合的?文章中的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与记叙句相呼应,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第1段记叙“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为第4段“古书之不存”的议论伏笔。第4段的“深思慎取”的议论又是第1段“音谬”的照应。第2段记叙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其好游者不能穷”,悔己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而竟“不得极夫游之乐”,都为第3段议论设伏。第3段承第2段的记叙,从自己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教训中发表

7、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继而论述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矢志不渝,尽力而为;人尽其力,物尽其用。3.如何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文中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志”和“力”属于主观因素,“物”属于客观条件。在主客观两个因素中,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起关键作用。虽然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只要“有志”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以改变“力不从心”的处境,反之,如果斗志松懈,即使再有力,也会无能为力,所以作者将“志”放在首位。三个“不能至也”的三层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