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95273
大小:7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4-13
《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可编辑---从《经典释文》看“尽”字精母变从母的构词【摘要】:本文考察《十三经注疏》中“尽”字在《经典释文》中的注音情况,认为精母是“尽”的原始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表动作;从母是“尽”的滋生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这是汉语史上曾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关键词】:尽音变构词“尽”原始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动词,即忍反;滋生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动词,慈忍反。“尽”,《广韵》收录了两个读音:即忍切:“《曲礼》曰‘虚坐尽前’。”慈忍切:“竭也,终也。”《集韵》即忍切:“《曲礼》曰‘虚坐
2、尽前’。”慈忍切:“竭也,终也。”可见,“尽”的变声构词,《广韵》《集韵》都有反映,但说得不太明白。《玉篇》兼收两个读音:“疾忍切,终也。又即忍切。”两读的词义有无区别以及区别在哪里,《玉篇》没有反映出来。说得比较清楚的是《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尽,极也,即忍切;既极曰尽,慈忍切。”后来刘鉴、马建忠、周法高、周祖谟、唐作藩等均从贾说。尽管《群经音辨》说“尽”原始词和滋生词的关系是“极”和“既极”,这个“极”的具体词义是什么,今天已不容易理解,需要结合具体古注加深理解;但是这说法有两点颇值得注意:(一)指出了滋生词跟原始词的词义区别在
3、于,滋生词的词义强调一个“既”。这对我们把握“尽”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词义异同非常有帮助。(二)认为精母读法是原始词,从母读法是滋生词。如果两读的不同在于一个有“既”,一个没有“既”,那么这说法无疑非常正确。因为在音变构词中,如果配对词的词义一个有“既”,一个没有“既”,那么没有“既”的是原始词,有“既”的是滋生词,没有例外。例如《群经音辨·辨字音清浊》:“染,濡也,而琰切;既濡曰染,而艳切。折,屈也,之舌切;既屈曰折,市列切。别,辨也,彼列切;别,既辨曰别,皮列切。贯,穿也,古桓切;既穿曰贯,古玩切。缝,紩也,符容切;既紩曰缝,符用切。过
4、,逾也,古禾切;既逾曰过,古卧切。断,绝也,都管切;既绝曰断,徒管切……分,别也,方云切;既别曰分,扶问切。解,释也,古买切;既释曰解,胡买切。”中古时期,“尽”的从母读法是如字(详下文),但是我们应该根据这种词义发展的规律,将“尽”的精母读法处理为原始词,从母读法处理为滋生词。从母读法中古以后更常见,那是后来的发展。前人对“尽”清浊别义的说法中的“极”------WORD格式-可编辑---到底指什么,这说法是否准确,还需要检验。另外,《群经音辨》“尽”的清浊两读各列一个意义。如果“尽”有两个以上的意义,音义配合关系如何,仍然需要研究。
5、下面笔者结合《经典释文》的注音,对《十三经注疏》“尽”做了穷尽性的归纳分析,以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补益。一除《孟子》外,《十三经注疏》中“尽”字共出现591次这591次,没有排除重复出现的情况,只要出现了,就算作一次。。《经典释文》给“尽”注音共84次(《庄子》注音1次),其中注“津忍反”的67次,注“子忍反”的14次,注“苦忍反”据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指出,“苦忍反”,误,宋本作咨,卢本未改正。的1次,其实这里的“苦”当作“咨”,“津、子、咨”都是精母字。兼注的2次。中古时期,“尽”读从母是常见读法,是“如字”。理由是:(一)《经典释文
6、》的注音已经告诉给我们了。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毛传:“一家之人尽以为宜。”《释文》:“尽以,津忍反,或如字,他皆放此。”可见,“即忍切”不是如字,“慈忍切”是如字。(二)《玉篇》的注音,常见的读音,即“如字”,往往摆在首音的位置上,“疾忍切”摆在“即忍切”前面。也可见“疾忍切”是如字。了解这一点很重要:陆德明所见经注中,某字有如字和非如字读法,上下文中出现了这个字,如果他不注音,这个字往往就是“如字”。因此,除《孟子》外,《十三经》经注中出现的“尽”,如果没有注音,一般应读从母。笔者分析,在这84条注音例子当中
7、(即“尽”读精母),“尽”的词义主要有两个:一作动词,义为全部使出或用出;一作副词,义为最大限度地或使之达到极限地。相应地,在陆氏未注音的507个例子当中在这507个例子当中,有极少数应该是读“精母”,但陆氏未注音,比如《左传·文公七年》:“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像诸如此类的例子应该是漏注所致,或者像陆氏所说“此类可以意求”。(即“尽”读从母),“尽”的词义也有两个:一是动词,义为完了、没有了,表示状态或者结果;一是用作副词,义为全部。“尽”读精母和“尽”读从
8、母的差异在语法功能上很难区分,但通过下面几组例子的对比,这种区别便昭然若揭。1.1“尽”表动作的过程和“尽”表最终状态的对比。(1)《左传·庄公十七年》:“夏,齐人歼于遂。”杜预注:“歼,尽也。齐人戍遂,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