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712595
大小:56.6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9
《孩子的行为目的变化与辨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孩子的行为目的变化与辨认我们当中多数人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困扰,有同样的挫折,也都曾有过很难了解孩子行为的那段时间,其实这是正常的。人类的行为有许多原因,且看起来复杂难以理解,但却是可以了解的。只要父母稍稍冷静,用一点心,加一点常识,融合一些专家的建议,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孩子终究会长成一个健康的大人。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多数的小孩后来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一份子。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孩子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叛逆的。 父母若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 确实,第一步需要由父母跨出,而这一步并不容易。这意味着父母要放弃某些教养小孩的成见,把自己变成一个关心小成
2、人的大成人。 五岁的逸仙第一次上幼儿园,她妈妈陪着去,逸仙把墙上的画看了一遍,大声问:“这些画好难看!是谁画的啊?” 妈妈很窘。急忙说:“这是小朋友画的。很棒啊!你怎么说不好?” 碰巧老师明白孩子的话。她微笑着说:“在这儿你不需要画很漂亮的画。你可以画很坏的画,只要你喜欢,你想怎么画都成。” 逸仙的小脸上出现了笑容,因为老师答复了他话里隐藏着的问题:“要是一个孩子作不好功课的话,会不会挨骂?” 随后,逸仙拿起了一辆坏了的玩具救护车,很有正义感的问:“是谁弄坏了救护车?” 妈妈回答说:“你想知道谁弄坏了这辆救护车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儿你一个人也不认识。
3、” 其实,逸仙并不是真的想知道是谁弄坏了这辆车。他想知道的是那个孩子在弄坏了玩具后,得到什么结果。 老师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含意,很恰当的回答:“玩具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玩坏,这种情况曾发生过。” 逸仙似乎满意了,他得到了需要的数据。这些资料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他内心所要的答案:“这里的大人很和气,即使是一幅画画得很难看、一件玩具弄坏了,他们也不会马上发脾气。我用不着害怕,待在这儿会很安全的。” 于是,他开心地跟妈妈挥手“再见!”,跟着老师去过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生活了。 孩子们所说的话,很少是“傻话”。他们的话往往是像电报一样用密码写成的,得经过一道“译码”
4、的手续,才能懂他的真意。 而孩子的每一个行动也都有其目的。在出生后不久,他就学到可以用某些行为来达到他的目的;也发现某些行为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成功达到目的的行为被他保留了下来;那些无法达到目的的行为就被淘汰了。这就是孩子成长。 心理学家称这种形式的学习为“鼓励”或“增强”。而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为此他们常会不惜一切的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所有的偏差行为都是孩子们为了要确知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错误结果,成人却往往不能了解他们这些行为的意义而做出一些可能增强他们行为目的的反应,为了要有效的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做父母的应该要清楚
5、孩子们可能产生哪些类型的偏差行为及其隐含的目的,而且所隐含的行为目的可能不只一个。 一般而言,十二岁以下儿童的偏差行为目的有四个: 1、获得注意。 2、争取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偏差行为亦可能有前述的四种行为目的,还加上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表现优越感等三种行为目的。下面我们予以分别的说明。(一)获得注意 大多数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使得我们一提到这个目的就会与破坏性行为联想在一起。其实在孩子幼儿时期,其行为发展刚刚开始,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如果他成功的达到目的,那么他会变成一个非常好
6、的孩子,甚至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或是非常的吹毛求疵和害怕失败者,如果他和你说话,或者做什么事,你三心二意,没集中注意他,他就会很生气,比批评他还生气;如果他不幸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去寻求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潜意识中他告诉自己:“既然建设性的行为无效,何不来个破坏性的行为试试看?”一旦成功的达到目的了,家中就又会多出一个不肯合作、过份依赖、不时制造问题、游手好闲的孩子。因为他希望有个很重视他的妈妈。如果你批评他,他不会在乎,如果你不注意他而导致他生气,你得道歉好久才会能抚平他内心的气愤。碰到如此情形,父母亲一定得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不过是要获得他人的注意而已。身
7、为父母亲者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二)争取权力 寻求权威的孩子们只有在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大时,才感到重要。这样的孩子只想为所欲为,通常他们内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人可以强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压制了他们,而这胜利却是短暂的,因为父母赢了面子却失了里子。确切的说,就是父母可能赢得了斗争,却赔上了亲子关系。所以,父母亲要切记:一旦斗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当孩子反抗或挑战时,父母常觉得被激怒了,但尝试去纠正孩子的行动却很少成功。有些孩子在权力斗争中,会口是心非的依言行事,却在背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