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63756
大小:392.6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8
《致和之“道”:老子宽容思想析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2卷第1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1.12,NO.12010年2月J.ofWuhanUni.ofSci.8-Tech.(SocialScienceEdition)Feb.20lO致和之“道”:老子宽容思想析论黄瑾宏(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宽容是由于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共同属性而平等地对待他人,是对他者的尊重。老子的宽容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自然无为的他者理念为其形而上的依据,以道德宽容和政治宽容为主线,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国际和平为旨归,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他者;宽容中
2、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99(2010)01—0031—05经验世界本质上是多元差异性的世界,认同和“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E2]何谓“自多元差异主体的存在是经验世界的本质要求,人然”?在中国古文字中,“自”和“然”是两个词,各们对经验世界的本质把握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就有其义。《说文》日:“自,鼻也。”,“自”即是指“自是宽容。《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宽容思想资己”。《玉篇·火部》记载有“然,如是也”。可见,源,面对由于多元差异性而引发的现代性危机,从老子“自然”含义应作“自己而然”解释。“道”的自老子思想体系出发,考察老子宽容思想的
3、哲学依然本性是指“道”遵循事物自身的初始状态和纯朴据、挖掘其中的宽容思想内蕴很有必要。本真之性,是“道”因性而行的运作方式,因此自然就是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这里一、宽容的形而上基础:“自的“法”是效法的意思,道法自然,即“道”取法于然无为”的他者理念“自然”。对此,王弼注日:“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所谓“宽容”,就是共同体“对他者的包容,而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且是对他者的他性的包容,在包容过程中既不同圆,于自然无所违也。”_3老子认为,自然是对道之化他者,也不利用他者”l1]。可见,在哈贝马斯看状态之形容,他主张凡事排除主观妄为,要因任自来,宽
4、容的实质是尊重他者,是由于认识到自我与然,因而“道法自然”。老子还说:“道常无为而无他者虽然有不同,但也存在共同属性,因而能平等不为。"[2137“无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地对待他人。“他者”是一个现代西方的学术用自然无为就是“疏懒散漫,无所事事”,甚至是完全语,《道德经》的表述中没有“他者”这样的字眼,但放弃、什么事情也不做的“无所作为”;另一种是不细品下来,我们会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已实施意志强加,尊重“外己”。笔者以为,老子的经意识到了“他者”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者”“无为”观应作第二种理解,即,“无为”是指顺应事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老子思
5、想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强作妄为,理由如下:体系的出发点和理论归宿是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第一,由中国思想的经世致用传统和老子作的关系,探问的成果表现为“道”的“自然无为”本为思想家的地位决定。中国传统虽然各家主张不一性的言说。,但异曲同工,都是经世致用之说,试图在分崩“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其离析的现实中找到一种治人乃至于治世的疗救之思想的生长点。如果说老子的文本中蕴含着宽容方,老子学说也不例外。老子身处春秋战国社会思想,那么其形而上的根源应为“道”的宽容品性。混乱时期,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老子不可能一“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中味采取归隐田园的“
6、诗意”之举,而是以其形而上73处提到“道”,却没有定义“道”究竟是什么,只之“道”为基础,批判和解决现实问题,在他的自然是在对“道”的描述中表明,“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处处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收稿日期:2009—10—13作者简介:黄瑾宏(1971),女,江西丰城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32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二,由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决定。老子认为制另一方的情况,体现了老子思想的价值选择。道的运行就是“反”,“反者道之动”,所以圣人与对辅万物之自然,就是一切顺他者之客观规律而为,立面各方也要无所固执,“是以圣人处无为
7、之事,看似主体无作为,实际是无主观的强作妄为,如行不言之教。”以无为而致无所不为,这正是老子此,主体之为表现为“无为”、“让先”、“取柔”和“守辩证法思想的反映。雌”,而万物则自生自成,故能无不为,这里的主体第三,老子“为”的思想在文本中多次体现出“自我”又无非是“他者”的“他者”而已。因此可以来。老子文本中12处提到“无为”、5处提到“柔说,辅“他者”自己而然是老子“自然”观的思想内弱”、7处提到“不争”,但“无为”总是与“为”连在核,也是“无为”而致“无不为”的哲学通途。正如一起,柔弱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