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ID:34450461

大小:371.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_第1页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_第2页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_第3页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_第4页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长白学刊2010年第4期CHANGBAIJOURNALNo,42010总第154期SurnNO,154楚支亿与中原支亿关系略论陈绍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长期的、多层次且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中原文化作为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楚文化有着主源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型塑并规制着楚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关键词】中原文化;楚文化;器物;制度;精神【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3-5478(2010)04-0151-04“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间”。【1J(卷28《封禅书》)三代时期的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而且通过种种途径向外发展和辐射,与周边文化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和渗透。因地缘之便利,发祥于江汉地区的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较其他文化更为直接、广泛和深远。因此,有学者认为,“楚文化的干流是华夏文化”,翻(P26)“从楚文化的起源、发生、发展、衰退,直至它作为一个整体的消失,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131(P239)遗憾的是,他们均未作深入展开。本文不揣浅陋,拟在已

3、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就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宗周文化,对楚文化具有鲜明的主源性影响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在青铜时代,铜器的制作最能反映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有鉴于此,本文在器物层面的论述就以青铜器为切入点。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之际楚国的青铜器,代表了先秦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的青铜器铸造从一开始便师法中原,后来即便是兼采扬越、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之后,其青铜器的铸造仍带有鲜明而浓厚的中原文化遗风。大约在夏代晚期,河洛地区就开始了青铜的冶铸。考

4、古资料表明,历经商代和西周,下至春秋早期,楚人的青铜冶铸极力效仿中原,其青铜器从形制到纹饰,都一如中原,乏善可陈,而且整个的铜器的组合,实际上也是中原形制的承袭。如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的铜器,其器物组合、器形和花纹特征,都与河南郏县出土的春秋早期铜器基本相似,器物组合都是鼎、篮、壶、盘和厘,花纹都有许多蟠虺纹和鳞纹。自春秋中晚期起,楚人的青铜铸造,虽刻意博采众长,标新立异,以求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气派,但长久以来一直承袭中原的文化心理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为,在典型的楚墓和器物中,仍然保留着诸多中原文化的因素。河

5、南淅川下寺楚墓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典型楚墓,几乎囊括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流行的各种青铜器品种和样式,代表了春秋时期楚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就是在这样一座典范性的墓葬中,仍能找到众多的中原文化因子。如食器中的篱,烹饪器中的带盖矮足鼎,水器中的浴缶,乐器中的甬钟、钮钟,兵器中的戈、矛、镞,工具中的锛镬,车马器中车軎、马衔、马镳等,均与中原腹地出土的同类器物无多大差别。1号墓出土的带盖圆座铜簋、【收稿日期]2010—04—16【作者简介】陈绍辉(1973一),湖北鄂州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6、向:中国传统文化。一151—万方数据方壶和带盖圆鼎与新郑春秋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颇为接近。7号墓出土的铜簧、附耳蹄足盘和铜盏,与洛阳中州路第二期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极其相似。总之,“青铜器的器形有不少是由中原地区传来,而且一些典型楚器也不同程度上带有中原地区青铜器的特征。”“淅川楚墓所出的带有楚文化特征的器物,有的是模仿中原地区同类型器物制作,有的则是中原同类器物的变态”。141在纹饰方面,中原文化的烙印也非常清晰,如纹饰以蟠螭纹和蟠虺纹为主,多饰于器盖或肩、腹、耳上。常见的纹样还有窃曲纹、垂鳞纹、云纹、涡纹、龙凤纹等。各种纹样往往组

7、成纹带,表现形式一般为双层平面花纹,也有少量采用浮雕、半浮雕、透雕镂孑L、镶嵌红铜与绿松石等手法。这些花纹都与河洛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没有多大区别。上述情况表明,“以下寺春秋楚墓为代表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其共同性的一面,既反映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仍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因素”。阁战国时期,楚国青铜文化后来居上,自成一家,但在楚铜器中仍有不少中原文化的因素。战国时期的楚鼎已形成了高足的特点,但战国中期的包山二号墓出土的1件镬鼎的足却和中原地区的矮足鼎一样,足部也很短。同是这座墓中出土的辨形壶,仍然

8、较好地保留着中原西周以来曩的遗风。降至战国晚期,楚幽王墓出土的浴缶,其腹一改楚浴缶矮胖的传统,着意效仿中原传统垂形,肩部特宽,下腹直收,似给人一种回归传统的感觉。此外,楚幽王墓内还有源于中原流行于中原的扁壶和三足壶形器。中原文化对楚青铜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远,可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