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82835
大小:10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4
《民间文学采风报告之坐歌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民间文学采风报告之“坐歌堂”采风地点:四川省东北地区(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区)采风时间:2010年10—12月采风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9班杨雨鑫资料调查及收集方式:实地考察搜集,网络搜集,书籍搜集,影像资料搜集等。概要:坐歌堂是川东地区源远流长的优美动情的民俗传统文化,闺女出嫁前夕,要唱嫁女歌,即“坐歌堂”,又叫坐花园、配花园。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婚嫁歌》(坐歌堂)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对坐歌堂进行调研考察很有必要。关键字:坐歌堂川北民俗非遗婚嫁民间文学起源:“坐歌堂”的历史
2、源远流长,隋唐时期兴起,以后代代传承,流传至今,不断光大。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就记叙了我国南方民间伴嫁唱歌的习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类辅之,叠相歌和,含情凄惋。”湖南《嘉禾县志》更有详细记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唱歌。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而泣,循叠相继,达曙乃止。”明末清初时,大批“湖广”移民进入四川,成为今天多数川人的先祖。移民入川,风俗习惯也随之带入。四川东北南充、遂宁、广安华蓥山一代是吸收移民最为集中的地区。随时间的推移,具有川东北特点的,有一套完整程序的婚嫁礼俗“坐歌堂”也逐步形成,但曲
3、调、歌词表现形式等方面,仍有浓烈的“湖广”嫁歌的意味。此习俗一直沿袭到“文革”时才逐渐走向衰弱。(“坐歌堂”这种婚嫁习俗,在解放前的川东城乡极为普及,解放后,川东一带的农村及少数城镇家庭,婚嫁时仍采用“坐歌堂”这种习俗。甚至在“文革”期间,“坐歌堂”这种民间传统习俗还在沿用,只是所唱歌曲改为革命歌曲。)内容: 坐歌堂,是川东北、一种古老婚俗,一种热闹的集体对歌仪式。闺女出嫁前夕,要唱嫁女歌,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坐歌堂”。嫁女歌就是新姑娘过门前欢唱的一种喜庆歌曲,歌堂之夜,房中一张方桌,上置喜粮,两个姐妹手执银灯,把头顶红帕的新
4、姑娘迎进堂中,坐在方桌上边,姐妹分坐两旁,欢唱嫁女歌。整个过程包括“迎灯”“开声”“起歌堂”“压箱钱”“送灯”等几个阶段。民国年间,这一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嫁女歌系列。如今,此表演形式在川东北一带一直沿用。如今的坐歌堂就在院坝中随意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糖果、瓜子、花生、葫豆,侧边放一缸老荫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
5、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时,就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首先是谢父母歌——“一谢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盘大奴。奴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唱了感谢父母恩情的歌后,就唱友情、爱情的歌了,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直唱到月落三更,才慢慢散去。以下是笔者在蓬安农村亲历的“坐歌堂”笔录(唱歌部分的一段): 姊妹哭(悲伤地) 柑子树(
6、儿)柑子黄(口罗) [橘子树上的橘子黄了] 佐手接个 柑子裳(哟) [我顺手摘下一个想尝尝] 柑子好吃十二瓣(勒) 姊妹好耍 要分散(勒) [吃着好吃的橘子,看到它里面长着很多瓣在一起,这使"我"想到姐妹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却要分散了] 柑子好吃要剥皮(也)姊妹好耍 要分离(也) [意思与上一句相似,说的是,吃橘子要剥皮使橘瓣分开,就好象姐妹分开一样]主要特征:(一)程序完整,由迎灯—开声—起歌堂—骂媒人—讨压箱—送灯几部分构成。(二)歌词特征,“坐歌堂”所唱嫁歌歌词大多为七言,多采用二二三结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
7、、兴。如:天上大星对小星,对到今夜好银灯。大姐银灯一路走,二姐银灯一路行。少数歌词采用长短句。如:八月桂花开,九月菊花黄,桂花落地姐离娘,新姐出绣房。(三)衬词特征,“婚嫁歌”所唱嫁歌,常用虚词或代词作衬词,如:手(啊)拿扇(那个)儿五(啊)打排,六(啊)亲姊(啊)妹请(啊)出来。你(啊)是大(那个)姐上(啊)头坐,你(啊)是表(啊)姐两(啊)边排。(四)语言特征,“坐歌堂”所唱嫁歌使用语言极其通俗,有的极近口语,极具乡土气息,极具表现力。如:黄荆棍棍倒垮皮,你那歌儿不稀奇。我屋里还有三甑篓,对头还有三肚皮。又如:天上飞的是
8、雁鹅,地下走的是媒婆。马起一张牛肉脸,翘起一双大脚板。(五)音乐旋律特征:“坐歌堂”所唱嫁歌都属小调类,曲式结构大都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但不同内容的歌词,节奏有变化。其唱腔悲切哀怨,极具感染力。现状:现今,坐歌堂之习俗鲜有保留,零星分布在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区(大巴山区)。由于不受现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