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76618
大小:66.7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3-04
《江苏中职生源变化和其发展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江苏中职生源变化和其发展对策探究?摘要:生源是影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既取决于区域人口供给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要求。从人口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趋势出发,结合产业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调整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多措并举,拓展中职教育的服务面向,方能应对即将到来的传统生源危机,建立适应终身职业教育的生源渠道和结构。关键词:江苏;中职a;生源变化;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75-06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
2、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一、“十一五”江苏中职生源变化分析“十一五”期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基本稳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是江苏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的发展阶段。(一)“十一五”中职生源变化轨迹描述1•初中生总量和职普招生状况。“十一五”期间,江苏初中毕业生规模尽管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中职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招生数基本维持着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水平(见表1)。其中,作为中职招生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年制高职的招生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3.4万
3、上升到2010年的6.2万,增幅82.36%o2•江苏各地区中职招生数。江苏中职招生分地区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基本保持了规模的大体相当,但各年的增幅略有不同:2006年至2009年,苏南地区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苏中地区的南通、泰州招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扬州市在2006年至2008年连续萎缩后,2009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苏北地区的情况则相对复杂,连云港、宿迁和淮安的中职招生都以2006年为最低值,其后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盐城2008年招生数为历史最低值,宿迁市则连年增长。3•学历教育分专业分年度招生数。从专业情况看,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为招生
4、最多的两类专业。2006-2009年,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数占中职招生总数的26.3%-30.5%,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为中职招生总数的20.1%—25.4%。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专业都在2008年出现了招生低谷或小幅震荡,但医药卫生类专业在当年的招生“风景独好”,2008年共招录学生35368人,较2006年增长了168%。4•中职学历与非学历分年度招生数。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是中职生源的主体。非学历教育招生的对象主要为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随住子女、下岗失业人员等。近年来,非学历中职招生规模呈扩大趋势:2006年非学历教育招生占中
5、职生源比例仅为0.8%,而2008年达到了10.2%,为5年来的峰值。随后,在2009年出现了回落,为2.5%,但仍高于2006年和2007年。(二)“十一五”中职生源变化的影响因素1.人口变化。全日制初中毕业生是中职生源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全省初中毕业生基本保持了历史高位,2006年达到了121.4万人的峰值,其后3年也基本在100万人左右。这为中职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生源基础,在普职大体相当政策的调控下,中职年招生也基本维持在与普高持平的45-50万人水平。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年降低,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下降,2010年初中毕业生人数仅为91.4万人
6、,较2006年下降了24.7%,使得中职生源开始趋紧。2•政策干预。“十一五”期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持续保持了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的水平,这与国家及江苏省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中职发展的统筹、调控和支持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期间,国家及江苏省先后围绕发展方针、经费支持、招生政策和就业用工等方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3•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本质变化,劳动力无
7、限供给时代正在结束。但是,尚处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技能型人才供给日益紧缺,中职毕业生正逐步成为较为有利的卖方主体。劳动力市场对中职毕业生求人倍率的上升,使得学生及其家长在考虑学业基础的前提下选择中职教育的意愿逐步增强,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中职的高就业率成为拉升中职生源的重要动力。4•社会诉求。面对现实社会的就业状况和入职要求,特别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知识价值的日益凸显,让初中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起码要求和选择。过去往往会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