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85790
大小:55.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8
《我国能源现状和节能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能源现状和节能建议摘要:能源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节约能源是在满足同一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能源投入少引起环境污染也小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的能源现状、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节能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能源现状节能政策1我国的能源现状1.1能源储量:2006年底,我国煤炭资源量为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
2、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1.2能源结构: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始终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1997年以前,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始终占70%以上,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ol99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7亿to1.3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综合评价国家能源系统从一次能源投入、一次能源输送、加工、转换、中心电站转换、二次能
3、源及直接使用的一次能源输送和分配、部门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和能源系统能源有效利用状况的综合指标。1982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专家应用能源系统描述模型(能源系统网络图)方法,分析计算出中国1980年能源效率为25.86%O1998年采用同样方法分析计算出中国1995年能源效率提高到34.31%o表1T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效率。在能源研究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估算了中国1989年、1997年、2000年、2002年的能源效率,分别为28%、31.2%、33.4%和33.4%。1.4节能目的和意义: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4、国策,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印染、建筑、交通、电力等行业是我国能耗的主要行业,因此这些行业对节能政策的执行应当放在首要位置,我们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能省地型建筑,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这些体现出未来发展蓝图的措施是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的,贯彻落实国家对这些部门的节能方针政策,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我国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2.1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2.1.1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的粗放经营和依靠资源消耗来获得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是向集约化、节能型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科学
5、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市(地)和县(市)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制订节能减排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还未深入到各级领导和全民的头脑中。节能降耗指标没有作为政府考核工作的硬指标。节能宣传与教育不足,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我国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只能走集约化、节能之路,高等院校中也缺乏提高能效的有关专业设置。2.1.2节能
6、法规体系尚未完善。1998年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配套法规不完善,操作性上有待改进。节约能源法规定的许多基本制度没有落实。如节约能源法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依法审批的机关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成后,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大家普遍反映,这一重要制度基本上没有执行,有的产业甚至还没有制订出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节约能源法中有关政府节
7、能管理、用户合理用能、节能技术进步等内容,由于必要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没跟上,有些规定难以执。2.2节能政策建议2.2.1完善节能法律法规我国1986年发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X1996年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X1998年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配套法规也不完善。所以,目前我国节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应着重从客观现实、指导思想、立法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全面把握。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节能监督,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和产品能效标准,制定并实施产品能耗限
8、额,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做好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