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38804
大小:61.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减负提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农村初中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减负提质【摘要】农村初中教育中的''减负提质”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所以面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不要急功近利。应该将这一目标进行长期和远期的规划再一步步实施,那么请坚信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初中的教育历来呈现出:课业负担重、学生经常要熬夜、作业写不完等诸多现象。而这些现象也正是进行减负教育一定会面临的问题。所以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当前的农村初中教育。【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教学管理;减负提质1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当前的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一一教育观念错误。在当前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
2、如果不能在中考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上到一个还不错的高中,那这个学生的一辈子就完了。教育理念错误也指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完全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抛弃了、忽视了。在很多教师的观念里,上体育课是浪费时间,上美术课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语数外教师就无情地将这些所谓的无意义的课堂时间占用了,代之以大量的习题。农村的孩子每天都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回到家里是忙不完的家务活。他们的生活单调而乏味,唯一的调剂课程,促进这些学生有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的课程被无情剥夺。当然这种教育理念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在很多的农村初中学校,这种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To学生的每天的学习任务就是将需要考试的科
3、目进行学习,将需要考试的科目的习题进行解答。而且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是粗暴的,完全没有理会学生的心理是否太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不断降低,并最终导致一小部分同学逃学、厌学、退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扭转呢?笔者将在下文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地论述。2减负提质的方法减负提质是大势所趋,改变农村初中落后的教学面貌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做好减负提质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工作在农村的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方法。2.1转变观念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农村初中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减
4、负提质,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教师转变观念,需要教师打开禁锢自己的那道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教师唯有熟悉了外面世界的发展,知道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减负的必要性,才能够真正了解“减负”并不是“减质”,而是要通过“减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加快乐、轻松地学习从而获得一个更好地学习效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提质”。所以要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首先要教师转换'‘学得多、做得多才能考好”这一陈旧的观念。当然转变教师的观念还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教师要自己多汲取知识,多汲取养分,多向身边的教师请教,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开展形式。唯有如此,才能够改变“一言堂”、'
5、‘满堂灌”这种现象,同时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和管理,习得新的教育管理理念。2.2和谐师生关系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同时才能够一改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这些外界因素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与教师互动才能够加强,这样才能够促进"教学相长”。通过教学相长来推动"减负”的实行,同时得到“提质”的效果。推动教学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学的管理水平。2.3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和教学管理之中一定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帮助学生融入到教学之中,融
6、入到课堂之上,更好地汲取养分,更好地学习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此外,以学生为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当前很多农村的学生承受的压力远比同龄人要多,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更加地沉重。所以教师要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唯有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才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我们所提倡的“减负提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笔者认为,教师帮助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的方法有: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聊聊天,注意开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还可以努力和学生做朋友,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
7、事情告诉教师,倾述同样是减压的有效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和家长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这些方式都是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方法。相信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那么“减负提质”目标的实现就不会远了。总之,这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布有关的策略措施帮助学生减负,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