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65080
大小:128.77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2-15
《做案例问答题要点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分析问答题第一部分案例分析中理论问答题(P后面是指习题集中的页码,3P后面是指三级,《理咨询师的教材中的页码)1.如何进行初诊接待?3Pl-4o1)咨询前的准备工作:如服装、表情;2)礼貌接待、礼貌用语:3)间接询问求助者需要那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4)结束后表明态度能否提供帮助;5)避免紧张情绪6)语速适中吐字清晰、避免使用方言;7)反复说明保密制度;8)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性质9)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10)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使用那种咨询方式。2.摄入性谈话中要注意些什么(P264;3P13-14)①态度保持中立;②提问中避
2、免失误(比如不可以直接逼问);③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比如:你单位某某来咨询过);①丕能用指责或批评'性语言阻止或转移求助者的谈话内容(是对求助者不尊重)②在谈话后不自总给出绝对性的结论;③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求助者误解(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P342;3P11—3P12不恰当的提问的消极作用有那些:P12-6条。主要避免提问失误,主要体现在:①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②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
3、询师获得信息O③避免多重(连珠炮)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④免修饰性反问,因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法回答。⑤避免责备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⑥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摄入性谈话中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P267;3P13(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2)有效:①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②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③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重要意义。②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③对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有帮助o
4、(3)积极。5.摄入性谈话中,怎样选择切入点(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P339,P345;3P5-6①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②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③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④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咨询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6.选择心理测验的原则?3P14o①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就应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②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而使用量表:如SAS、SDS、MMPI③为了寻找心理问题原因而使用量表(女□LES)7・一般临床资料整理提纲?3P15-1
5、7o其中一般人口学临床资料整理提纲?①人口学资料。②生活状态。③婚姻家庭。④工作记录。⑤社会交往。⑥娱乐活动。⑦自我描述。⑧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⑨除上述内容之外,求助者谈及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另外列出,以供诊断时参考。8.临床收集资料的途经?3P22o①主诉。②家属报告。③摄入性会谈。④临床观察。⑤心理测验。⑥其他。9.判断来访者问题是否心理咨询范畴?3P25-29o①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②典型症状如有幻觉,抑郁、躁狂.焦虑、恐惧、疑病等。。③自知力“自知”是求助者能否认
6、识到自已的心理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作怎样的解释。心理正常的人(包括神经症)都有自知力,而心理不正常的人(精神病性患者)则没有自知力。④求医行为:心理正常的人(包括神经症)都会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望,而心理不正常的人(精神病性患者)则很少主动求医。10验证资料可靠性的方法有哪些?3P18(1)可以使用补充提问。(2)可以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办法来验证。(3)可以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11如何提出心理评估报告3P451)临床资料的核实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性质及原因分析,写出分析
7、报告。12.建立咨询关系的影响因素有那些?重要性表现在那里3P52o13.如何恰当地表达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P53-6214.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53-621)充分尊重求助者;2)关切理解求助者;3)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4)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的重要性。15•应用面质技术目的是什么?P342;3P108(使用面质技术注意事项3P109)面质是咨询师指导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咨询中常见的矛盾有: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
8、,咨访意见不一致。)①促进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②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①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