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07856
大小:62.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尝试内容提要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首先,让学生熟悉阅读议论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即考点);其次,尝试“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具体做法是“一课一得”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些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词:教育论文新课程理念教材观2003年秋季学期本人担任初中三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工作,使用的教科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本册着重培养议论的表达能力,学习重点主要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用好这一册教材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让学生熟
2、悉阅读议论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即考点)有些人认为,了解考点是教师的事,学生不需知道,于是把考点束之高阁。殊不知,没有考点内容目标的指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针对性。议论文常见的考查点有:1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会准确把握文章议论的问题(简称论题)和作者的论点。3会识别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论据的类型,会分析这些论据的作用。4会阐明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作者使用论证方法。5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议论文的结构、层次。6能说出说明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记叙
3、文、说明文相同的考查点有:1会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和结构,会概括段意。2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并加于分析。3会弄清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4会弄清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5会根据上下文补写句子,仿写句子。6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会分析加点词的意思和表达作用。二尝试“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一新课程理念如何达到以上学习目标呢?在学习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语文(初中卷)教学实施指南》后,我得到了启发。该书在“总序”——“教学改革的操作维度”中这样叙述:发挥教学课堂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教材”为“
4、用教材教”。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⑴二如何“用教材教”呢?我做了如下尝试:“一课一得”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因为学好课本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助推器。课本是“例子”,是传授课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
5、、进行文人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考察语文阅读材料虽然重在课外,但是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均在课内训练过。而课文的学习正是帮助我们形成阅读能力的正常渠道,因此,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勤于做笔记,认真学好课本,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助推器。此外,对于课本上的名言佳句、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多读、多背,集腋成裘,必有大用。其实,现代文阅读考查正如人们所说“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可见,学好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的试题。“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时就确定。比如,《怀疑与学问》一文的教学目标我这样确定:1把
6、握文章论点。2辨别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化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强调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在弄懂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求异创新,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⑶根据以上的理论,《怀疑与学问》一文我这样设计思考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两个分论点证明了中心论点?2
7、在论证过程中,举了哪些例子?3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几种方法?试各举出一例。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我选第4自然段作为名段处理,利用它来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即【阅读训练】⑷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
8、么科学依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边不攻自破了。1加点字“是”的意思是,“非”的意思是。2作者认为怀疑精神是。3文段两处运用了的论证方法。“”是第一个例证的开头词语,“”是第二个例证的开头词语,其中一个“”字自然巧妙地连接了两个力争,还有“也要问问”照应第一个例证的“”。4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