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47037
大小:55.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浅议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物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曾经叫嚣:'‘钱学森无论放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正规的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会让这家伙离开美国。”但是,钱学森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突破层层阻碍,毅然从美国回到了祖国的身边。试想一下,如果钱学森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他能回来吗?由此,想起最近一些新闻媒体的报到,当今一些学生想进一切办法要出国留学,其目的是将来好在国外找工作,原因是国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这种做法无疑是把祖国的培养和教育当作跳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祖国,他们的品德是可以否定的。作为一名
2、物理教师,上好物理课,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物理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我们的主要舞台在课堂,我们不仅要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也要不失时机的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都在健康成长,这样才不至于误国误民。下面浅显地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物理知识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一、弹性限度物理雪中有这么一个原理,讲的是弹性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如果所受的力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么,弹性物体就会受到损害,如:弓拉得太满易折;弹簧超过弹性限度不能恢复。这个道理在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上也合适使用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
3、角色,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同身份的人对这种压力的承受力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大些,有的可能小些,但都有限度,超过人们能够承受的心理压力程度,人们的行为就会表现出异常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任性,自私,贪玩,年龄轻,心理不成熟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升学压力,还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压力特大,而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要全部承受起这些压力是相当困难的。故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承受限度,遇事做到能屈能伸,同时注意适当排泄压力,尽量不要超负荷运行,一旦突破了极限,就有可能爆发,干出超出想象的事情。二、能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是
4、这样描述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端而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其总能量保持不变。它从一个方面彻底宣告了永动机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在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唯有稳打稳扎,脚踏实地。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的能量和精力亦是如此,人摄取的能量物质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能量中,人们可以做不同的事情,通过不同的行为来释放能量,让能量的总数恒定,故做事情要有所取舍,要专一。据
5、分析,一个学生很难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如成绩拔尖的往往体育一般,交际能力突出的常常是学习拉后腿,同事在各个学科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如小作家韩寒可以写出让中学生如痴如醉的小说,可读书时数理化不及格。作为中学生,各方面还有待于成熟,对精力的分配往往缺乏合理性,存在随心所欲的情况,他们需要有良师为他们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能量向着比较合理的方向释放。三、摩擦系数和摩擦力物理学中有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力,即滑动摩擦力,其大小取决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即摩擦系数。它利害兼并,车辆因为有它才能奔驰,人因为有它才能步行,但在工业上特别是机器的
6、运行中摩擦力做了很多无用功,工业生产想方设法减少摩擦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巨大的压力,也有摩擦系数,同学之间存在摩擦力。学生的压力来源于多方面,家庭、学习、环境、考试、升学则是压力的主要来源。摩擦系数主要是取决于人的性格和利害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之间的摩擦系数越来越大,不和谐的事件时有发生,学校暴力屡禁不止。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添加润滑剂,引导学生减少交往中的摩擦。首先,让学生逐渐学会在交往中互相坦诚相待,彼此包容,逐渐改掉在家养成的坏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可以减少摩擦系数。另外,要培养学生的
7、认知能力,对影视暴力要正确分析,辩证看待,不能盲目效仿。最后采用正确的方法疏导自己的压力。四、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要选择参照物,所选参照物的不同,就会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样。在学习中同学们往往也有一定的目标,即参照物。但是,同学们各有所长,参差不齐。有的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有的是体育健将,有的是文娱出众,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同学选不同的参照物往往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也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偏差。如选逊色一点的同学为参照物易导致自满,骄傲,但易培养自信,有成就感;选成绩好的,容易自卑,如果努力也达不到会丧失自信,但有动力,目标明
8、确。引导同学们在选参照物时,应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的参照物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成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看到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别人某一方面很出众,我们顿生恶意、嫉妒、诽谤等不良心理。我们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