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2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21.2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21.3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及研究方法...............................................4第二章赵执信与查慎行生平背景..........................................................52.1《长生殿》案之前.........................................................................52.2《长生殿》案之后.........................................................................92.3二人之间的交往..........................................................................14第三章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比较................................................183.1赵执信与查慎行的诗学理念.....................................................183.1.1赵执信的诗学理念...........................................................183.1.2查慎行的诗学理念...........................................................213.2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的相同之处.....................................233.2.1注重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233.2.2诗论视野开阔....................................................................253.3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的不同之处.....................................263.3.1理念内容上:“才学入诗”与“崇尚白描”................263.3.2理念影响上:“终结”与“开创”................................28第四章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创作比较................................................304.1创作题材比较..............................................................................304.1.1相同点:注重现实主义题材...........................................304.1.2不同点:关注“当下世态人情”与“喜好咏史”......324.2创作手法比较..............................................................................334.3诗歌风格比较..............................................................................334.3.1相同点:情感真挚...........................................................334.3.2不同点:“直白”与“含蓄”.........................................344.4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创作特色异同的原因分析.....................35第五章结语.....................................................................................37参考文献...................................................................................................39谢辞.......................................................................................................43万方数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4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清初是清代诗歌重要的转型期和过渡期,清初诗人既总结前代诗歌流派和创作的经验,又矫正了明代诗歌空疏浅陋特点,为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初国朝六家中的赵执信和查慎行均出生在清王朝定鼎之后,被称为“南查北赵”。他们是清初诗坛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代表着清代诗歌的水平,更开启了清中叶诗歌的繁荣。查慎行前期履历丰富,有从军经历,却科举蹭蹬,在“长生殿”案受牵连后才改名得用,晚年却又遭其弟查嗣庭案牵连,其诗歌中对命运和人生有众多表现;而赵执信虽然早登科第,但却由于“长生殿”一案却断送功名到白头,不像查慎行那样改名字来重新入仕。可以说,赵执信和查慎行两人命运之奇,为诗歌史上绝无仅有,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赵执信和查慎行的比较研究,揭示出在文字狱下,诗人的不同态度所体现的诗人人格、诗学主张及其渊源和诗歌创作的异同,进而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理解两人诗歌著作,并借此考察清代诗史和诗歌特点。1.2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赵执信和查慎行是清初诗坛上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作为清初诗坛的殿军,他们诗歌创作不仅代表着清初诗歌的水平,更开启了清中叶诗歌的繁荣。目前学界对赵执信和查慎行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对于查慎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领域:其生平履历、作品内涵、艺术风格和其文学史定位及影响等。通过论证严谨,顾晓宇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发表的《查慎行生卒年考辨》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章海凤在《语文学刊》2006年第11期上发表的《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文化渊源论》和洪永铿在《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发表的《海宁查氏与查慎行世系考》考察了海宁查氏家族,为查慎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参考。广西师大张晨的硕士论文《査慎行年谱》(2010年)则是一部在前人基础上的重要年谱作品。刘立介的《查慎行诗试论》(《湘潭师专学报》,1982年第3期)和罗仲鼎的《论查慎行的诗歌创作》(《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是较早关注查慎行的专题研究论文,1万方数据 赵永纪先生的《査慎行其人其诗》(《渤海学刊》,1993年第2期)和严迪昌先生的《查慎行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是研究查慎行作品的典范,其结论得到了普遍认可。另外,孙京荣先生也在查慎行研究方面投入较大的力量,以严谨的态度得出缜密结论,在西北师大期间发表了诸多关于查慎行研究的论文。而查慎行的综合研究则首推山东大学于海鹰博士的博士论文《查慎行诗歌研究》(2008),对查慎行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考论。赵执信研究:相对于查慎行研究,赵执信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赵执信概论性研究;赵执信诗文及诗歌理论研究;赵执信与王渔洋关系及其交游行迹研究。概括性、总体性的赵执信研究文章主要有赵蔚芝的《清代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淄博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2年10月),严迪昌的《赵执信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李建平的《博山的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历史大观》,2003年第1期),王小舒的《“醉歌犹爱有声情”———论康熙朝诗人赵执信》(《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等文章;诗文及诗歌理论研究则有邱世友的《〈谈龙录〉札记》(《广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和于公移的《赵执信自书诗册跋》(《陕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10期),还有《赵执信研究论文集》(1995年出版)收录论文14篇,主要是关于赵执信诗学理念的著述和诗歌思想的研究。关于赵执信与王渔洋关系的文章则是赵执信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赵执信研究的水平在2011年召开的第二次赵执信研究会后有了进一步提升,发表了如蒋寅《赵执信与清初诗学之终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邬国平《赵执信<谈龙录>与康雍乾诗风转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刘宁《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同时,目前对赵执信和查慎行的研究,还不系统,除查慎行研究有于海鹰的一篇博士论文外,还没有相关专著对两人进行专门研究(赵执信研究有陈汝洁《赵执信研究丛稿》一书,为200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但实则为其论文集)。在相关论文中,关于赵执信和查慎行的关系研究,则大多只是在讨论“长生殿”案的时候,由于两人同时罹祸,而名气又大,所以被提及。而并没有关于两人诗歌比较的研究,实则两人对于康熙雍正诗坛的诗风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正如严迪昌先生指出查慎行的诗集乃是一部“高层文化人的心态史传”那样,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创作可以为我们提供独特视角来考察清初“盛世”当中文人的心态史。虽然研究的空白,使得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成果,但越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空白,便越具有研究的价值,因此,本文对于赵执信和查慎行诗歌比较这一题目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的。2万方数据 1.3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及研究方法赵执信和查慎行都是清初诗坛上的大家,对于两人诗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卓越的前人成果,是本文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诗文集虽然版本各有不同,但是在近三十年来均有点校本问世,这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可行性便利。另一方面,虽然关于赵执信和查慎行的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将这两位同时代、命运相交织的大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学界却还未曾涉及,而这一选题对于我们理解清代诗歌发展、清初诗人心态都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本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本论文采取的是知人论世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赵执信和查慎行两位清初大诗人从生平履历个人遭际到诗学理念再到诗歌创作到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正像严迪昌先生指出的那样,作为“高层文化人的心态史传”,比较二人诗歌不仅能增强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同时,诗中所体现的诗人人格、诗学主张和诗作风格可以为我们考察清初盛世中的文人心态及对后世作品的影响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广泛的借鉴。目前,同时提及赵、查二人大多是在讨论“长生殿”案时,作为一南一北清初诗学的代表人物,对于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诗歌比较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3万方数据 第二章赵执信与查慎行生平背景赵执信和查慎行均出身名门望族,其生平遭际有许多相似之处。以《长生殿》案为分水岭,二人的人生轨迹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赵执信出身山左名门,其家族在明清之际人才辈出,与山东新城王氏等家族均有密切的姻亲关系;海宁查氏更是明清时代绵延百年的世家大族,曾出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时至近代,穆旦、金庸等文化名人依旧层出不穷;在艺术成就上,赵执信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以及书法艺术均在艺术史占有重要地位,其成就旁及礼学、经学,可谓淹博,查慎行的诗歌创作和理论能够兼采唐宋,对清代诗风亦有开源导流之功,此外,他从学黄宗羲等人,在文史多领域皆有贡献;在仕宦生涯上,两人均因洪升《长生殿》案遭受打击,赵执信因此案终生未仕,查慎行虽改名再仕,但后因其弟查嗣庭案,查氏家族遭受了更严重的打击,两人均是清代文案的亲历者;在人生轨迹上,赵执信在罢官之后,曾南北壮游,因而写下大量诗篇,有许多堪称诗史,查慎行除了20多岁时壮游祖国山河外,更从军西南随扈东北,创作了大量旅行诗。然而两人亦有许多不同之处,以科举论,赵执信少年科第,18岁即中进士二甲及第,查慎行虽年长赵执信12岁,但迟至康熙四十二年54岁时才中进士;以出处态度论,《长生殿》案后,赵执信绝意仕途,优游林下,不曾复出,查慎行则改名换籍,重入仕途,这体现了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比较二人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态度之异同,是我们考察和理解二氏诗歌与诗学理念的基础。2.1《长生殿》案之前赵执信的人生轨迹大略可以分为三段:18岁以前,是其刻苦攻读的少年时期,18岁中进士后至《长生殿》案后罢官,是其十年仕宦时期,此后至其83岁去世,则是其壮游和里居时期。其中第三个时期最为漫长,在这一时期中,赵执信壮游南北,四处访友,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甚至晚年目盲之后,依旧创作不辍,其幼女赵慈受其影响,亦成为清初知名闺阁诗人。赵执信生于康熙元年(1662),时清朝经过顺治十八年的统治,清王朝已经初步奠定了统治基础。赵执信出生的这一年,一大批奠定康熙盛世文化繁荣的士人已经崛起。“是年孙廷铨(伯度)五十岁,冯班(定远)、宋琉(荔裳)均四十九岁,施闰章(尚白)四十五岁,毛奇龄(大可)四十岁,陈维崧(其年)三十八岁,宋4万方数据 德宣(右之)二十七岁,姜宸英(西溟)三十五岁,朱彝尊(锡鬯)、李澄中(渭清)均三十四岁,翁叔元(铁庵)三十岁,王士禛(贻上)二十九岁,阎若璩(百诗)、徐釚(电发)均二十八岁,蒲松龄(留仙)二十三岁,吴雯(天章)十九岁,洪升(昉思)1十八岁”(《疑年录汇编》),查慎行亦已13岁。出生于一个人文鼎盛时代的赵执信,在清初山左繁盛诗坛的熏陶下,迅速成长。对少年赵执信影响最大的人有两位,一位是他的叔祖赵进美(1620-1692)。赵进美幼年有圣童之誉,史载其帖括之暇,辄私作为诗歌古文。崇祯九年(1636),十七岁时,便中山东乡试第一。四年之后,即崇祯十三年(1640),赵进美成进士。这一科榜首状元即明末代首辅魏藻德,列名这一科的还有方以智、周亮工等人。进美少年科第,与钱谦益等明清之际大诗人颇有唱和,是清初山左诗人之翘楚。赵执信在《先叔祖韫退公行实》中说他“与莱阳姜如须、宋荔裳,桐城方密之,华亭陈卧子、李舒章、宋辕文辈,以诗名雄诗南北”,并说“执信自总角,为公所奇爱。”(《饴山文集》卷十)赵执信得赵进美喜爱,我们在《清史稿》《赵执信传》中,对赵执信受在文学诗作上其叔祖的影响也有很生动的一段描述,并说赵执信集成了家族文学上的成就和传统,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诗学产生兴趣能够作诗。然而赵执信他的诗论著述《谈龙录》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我从小在家中学习,很喜欢诗学,但是没有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到了京师之后,有机会学习冯定远先生的诗学理论,受到了很大启发。这说明,赵执信于赵进美处,所得精神熏染要多过实际指点。或者,正是在叔祖赵进美的影响之下,赵执信才少年能诗,并在乡试中高中第二名,次年即高中二甲进士。另一位对少年赵执信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即其所说之家塾中发蒙塾师。赵执信的塾师名张联星。张联星,字景生,号凫丽,为明末贡监生,入清后绝意仕途,不事举业,而专注于诗文和教学。《续修博山县志》卷12《人物志》载其“幼聪慧,喜文辞。为诸生,不屑举子业。笃志典籍,上下古今,见辄读,读则不忘。有疑义,苦心研究,每废寝室,务求通而始快。一时士子皆乐从之游,若赵赞善执信、王孝廉谦志,无不出其门下。”张联星诗作亦曾入《山左诗钞》。纵观赵执信和张联星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赵执信在为人和为学上都受到这位启蒙恩师的影响。在为人上,张联星入清后绝意举子业,不再谋求仕途,表现出凛凛气节,而赵执信在《长生殿》案后慨然自认,光明磊落,也不再出仕;在学问上,张联星少年聪慧、博学多才,他求学务通的治学态度无疑影响了赵执信在诗学当中不从时俗、务求通解的追求。赵执信在明末清初昌盛的山左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家学熏陶之下,少年成名。1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6页。5万方数据 九岁的时候就能够下笔成文,说出话来也每每会让长辈老师惊讶。后来在文社,开始时先生认为他年纪小,并不重视他,其他人也轻视他,但久而久之就被他的才华所折服,甚至把他称为“圣童”。“同里相国孙文定公奇其才,名作《海棠1赋》,曰:‘远大器也。’以女孙字之。”此后,赵执信的学习更加刻苦,学业才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十四岁的时候就成为秀才,十七岁在参加乡试时夺得亚元,成为举人。值得一提的是,主持这一科戊午乡试的是翁叔元。叔元,字宝林,号铁庵,常熟人。据《翁铁庵自订年谱》云:“康熙十七年戊午,七月奉命同户部主事高君龙光典山左试……试士四千余人。拔毕世持等五十三人,皆知名士。如毕子世持、赵子执信、冯子廷櫆、汪子灏、潘子应宾、李子桢辈,皆从落卷搜2得。长安中盛称齐鲁文空前绝后,海内诸选家翕然推许之。”康熙十八年,赵执信在会试中夺得第六名,后来,又在殿试中成为二甲进士。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此后,赵执信开始了其十年仕宦时期。查慎行,顺治七年(1650)生于浙江海宁花溪龙尾山故里,本名查嗣涟,字夏重,其家族世代诗书。査慎行父母都是诗人,他的父亲查崧继字柱浮,号学圃,曾经任职通译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母亲钟氏也很有才学,诗学文章都很出众,是明代河南巡抚钟化民的外孙女,她的父亲也是名臣。……著《长绣楼3集》百卷,后焚毁,査慎行辑录为《梅花园存稿》。生长于这样的一个诗书之家,查慎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杭州府志·文苑传·查慎行》载其“性颖异,五岁4能诗,十岁作《武侯论》,同邑范骧称为旷世才。”康熙三年,后来为其家族带来灾难的三弟查嗣庭生。康熙七年,十九岁的查慎行在杭州吴山从慈溪人叶伯寅读书。之前,其父不欲其习举业,至此,查慎行才开始学为帖括之文。康熙十年,查慎行第一次应童子试,因母病未能终试,同年其母钟氏卒,查慎行居家丁忧。到了康熙十二年,查慎行开始作《苏诗补注》,苏轼的诗风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康熙十五年,黄宗羲来到海宁,一说查慎行从这一年开始跟随黄宗羲学习经5史。康熙十八年,朱彝尊应试博学鸿词科,由布衣成翰林检讨。其同乡杨雍建受命巡抚贵州。查慎行时年已三十岁,其时父母皆去世,他不愿终老田园,于是远赴荆州,与族兄查容同行,历时四个月抵达荆州入杨雍建幕。其时,正是清王朝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相持阶段,查慎行从荆州开始了其西南从军的一段生活。参考《查慎行年谱》便可知查慎行在这段时间内所创作的是个作品:《重阳后六日奉陪中丞公登龙山落帽台次原韵》、《初冬登南郡城楼》、《公安道中》、《过龙阳县》、《晩泊安乡县六韵》和《渡洞庭湖四十韵》是查慎行在康熙1赵执信.赵执信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第655页。2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9-10页。3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2页。4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6页。5周燕玲.查慎行青年里居时期生平辨误三则.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1346万方数据 十八年所做。这一年,他在荆州与杨雍建同游龙山罗茅台和南郡城楼。在这年冬天,他取道公安(湖北省)、汉寿(湖南省)和安乡,最后到达常德武陵并创作了以上作品。《人日武陵西郊阅武二首》、《三闾祠》、《春晴登朗州城楼》、《武陵送春》、《辰龙关》、《舟发桃源》、《清浪滩》、《海螺峰歌》、《北溶驿》、《辰州》、《罗旧驿》《午日沅州道中》、《自沅州抵麻阳二首》、《初入黔境土人皆居悬崖峭壁间缘梯上下与猿猱无异睹之心恻而作是诗》、《六月十五夜铜仁郡斋坐雨忆去年此夕同韬荒兄浔阳对月有作》、《重阳前一日铜仁郡斋得韬荒兄豫章信》和《铜仁书怀寄徳尹润木两弟四首末章专示建儿》等诗均是查慎行康熙十九年所做。这年正月,查慎行在武陵西郊、登常德城楼、三闾祠游览,并将所感凝结为诗。从春末到夏初,查慎行取道辰州抵达贵州。这一路上,途径桃园县、沅陵辰龙关、清浪滩、张家界、北溶驿、辰州、罗旧驿、圆周、麻阳,最终到达贵州,沿途所见所闻也无不汇集成诗。这年六月到九月,查慎行又将与查荣、査嗣庭、査嗣瑮的交往以诗歌作品表现出来。一年之中,创作了大量的高质量诗歌作品。《黔阳踏灯词五首》和《滇南从军行八首》是查慎行康熙二十年时在贵阳所作。这一年,从元宵佳节到重阳佳节,查慎行作《辛酉元宵月蚀》、《诸葛武侯祠》、《寒食看海棠》、《四月十六夜喜雨》、《恭谒阳明书院》、《杨大中丞寿燕诗八十韵》、《九日同赤松上人登黔灵山最高顶四首》等诗,题材广泛,涉及赏月、游览古迹、观景、宴请,出游等不同内容。康熙二十一年是查慎行在贵阳的第二年。新年伊始到该年秋天,查慎行作《黔阳元日喜晴》、《遄归集》、《发贵阳留别大中丞杨公三首》、《度云顶关》、《将至清平县马上作》、《重宿潕阳中山寺赠紫桥长老》、《舟发沙湾入沅州境》、《天星滩》、《辰溪县晩泊》、《长沙杂感四首》、《八月十四夜洞庭舟中风雨再寄德尹黔南》、《岳州》、《赤壁》、《过湖口作》等作品。在此之后,査慎行收到陈奕禧舒邀请他去太原的书信,信内附诗作两章,根据《查慎行年谱》,作《初到家得陈六谦书1并见寄诗二章期余作北游驰声以报》复之。与查嗣庭居家,继续从黄宗羲学。通过梳理年谱,我们可以发现,从康熙十八年离家,在这一年的秋抵达荆州杨雍建幕开始,查慎行在杨雍建幕中共渡过了三年的军旅生涯。杨雍建回顾这一段经历时曾说:“己未春,余奉命抚黔阳,而同邑查子夏重,短衣挟束,自吴涉楚,追及之于荆江梦渚之间。其时疆埸未启,豺虎塞途,余提戈束马,自铜仁间道崎岖溪谷崖箐,孤军转战,一旅深入,帐下健儿,能从者,不过数十人。而夏重独忼慨与俱,经年而后抵贵治,相与仰视飞鸢,俛蹈荆棘,烽火昼红,箫笳夜2咽,未尝一日不同之也。”在三年的时间中,查慎行不仅追随杨雍建左右提供了1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11-14页。2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11页。7万方数据 重要的智囊作用,而且与杨雍建患难与共,在激烈的战争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慰藉支持。正是为此,杨雍建在此后一直提携扶助查慎行,尤其是查慎行在北京期间,更是为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持。2.2《长生殿》案之后康熙十八年(1679)赵执信成为进士,开始了其人生中大起大落的十年。这一年,清朝为笼络汉族士人,巩固统治,康熙特开博学宏词科,朱彝尊、毛奇龄、陈维崧、施闰章、徐釚等均以是科获中,而吴雯、阎若璩等人亦应试而未售,所谓天子崇尚风雅,四方老宿,毕集京师,赵执信得以与众人定交,诸老“皆折行1辈与先生交”。当时赵执信与许多当时的学问淹博的鸿儒交往,都是才学深厚的文人墨客,赵执信在众人中依然显得才华出众。当时朱彝尊、陈维崧和毛奇龄等2人十分欣赏赵执信的才学,“订忘年交。”在国史馆做庶吉士和散馆为编修期间,与这些积学雄文之士的交往,对于赵执信而言,无疑是一种财富。而这些博学鸿儒们,折行辈相交,对于赵执信桀骜性格的形成恐怕也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诗学道路,虽然康熙二十一年,陈维崧去世,次年,施闰章去世,但这几年中,赵执信服膺冯班,仔细钻研其《钝吟集》,并与冯班长子冯行贤(字补之,一字圃芝)交往,诗艺大进,渐次形成了其诗近晚唐皮陆的风格。赵执信自己也曾讲述过这段从师经历,也正是因为受冯氏诗学的影响,形成了他自己的诗歌风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后来赵执信在《谈龙录》诗论集中批判王渔阳的“神韵说”,开清初诗学风气之先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冯)班与其兄舒,皆以诗名,一时称为海虞二冯。……二人皆以晚唐为宗。……其说立排严羽,尤不取江西宗派,持论亦时有特到;然所作则不出昆体。……《钝吟文稿》一卷……其中论3诗之说多可取”,冯班论诗不取宋人而宗晚唐,这深刻影响了赵执信。康熙二十三年,二十三岁的编修赵执信受命典试山西乡试。十年秋,赵执信由北京启程南下,经督亢,雨中过陉阳驿。由获鹿、井陉,入山西省。宿平定州,涉七十二河,晚发芹泉驿,夜过寿阳,度黄岭,而达太原。典试完毕之后,发从太原出发便道归里,经冷泉关,晓过灵石,始雪过东西二坞,经沁水、阳城,发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尽日行太行最深处。入河南省,晚次清化镇(今河南博爱县),过仙居,入直隶。经大名,入山东省,行华不注山而返家。这次回家,赵执信与其叔祖赵进美同时归里,可谓是衣锦还乡。这一次典试山西,赵执信一路走来,创作诗歌百余首,集成《并门集》。吴1赵执信.赵执信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第656页。2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14页。3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13、14页。8万方数据 雯在《并门集序》中说:“岁甲子,秋谷使于晋,得诗百篇,其诗结体清真,脱去凡近……秋谷抱异才,负奇气,淳泓骏发,其于世也,率情自好,无所缘饰。1故其为诗也,直而不俚,高而不诡,盖如其为人也。”《并门集》本百余篇,“今2存古律杂歌诗四十四首(按:全集收四十七首),盖已删去大半矣。”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初一,赵执信离家返京。第二年,赵执信二十五岁时担任翰林院检讨,负责纂修《明史》,并参与纂修《大清会典》。这时赵执信已经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康熙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赵执信作《闲斋集》中三十六首。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长生殿》案发。《长生殿》一案由于牵涉清初诸多著名文士而轰动当时,其影响所及,清代诸多笔记中均有记载,亦备受学界关注。叶德均《演<长生殿>之祸》、章培恒《演<长生殿>之祸考》、赵蔚芝《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等,均是重要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王渔洋、赵执信乡人、山东桓台陈汝洁先生于赵执信研究用力颇勤,成果卓著,其《<康熙起居注>看“<长生殿>案”》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以《康熙起居注》这一权威性史料,对《长生殿》案更做深入分析,所论精辟,可为该案之定谳。《康熙起居注》中对《长生殿》案的记载如下:(康熙二十八年)十月初十日癸酉。辰时,上御乾清门听政,部院各衙门学士凯音布、朱都纳、彭孙遹、迈图、郭世隆、西安、顾汧、博济、王国昌以折本请旨:吏部题复,给事中黄六鸿所参赞善赵执信、候补知府翁世庸等,值皇后之丧未满百日,即在候选县丞洪昇寓所,与书办同席观剧饮酒,大玷官箴,俱应革职。其所参候补侍讲学士朱典常斗马吊,并无实据,应毋庸议。上曰:“赵执信3着革职。朱典问伊衙门学士等,据云人品学问俱属平常,着休致回籍。”又因清人王培荀、戴璐曾见过黄六鸿的弹章,二人的记述有足资与《康熙起居注》参证者,故并录二家记述于下。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一云:赵秋谷先生以演《长生殿》罢官,剧本虽洪昉思撰,而秋谷改定处特妙。劾之者为礼科给事中黄某,即著《福惠全书》者,前官山东郯城令有声。相传黄入都以土物及诗集馈秋谷,秋谷回贴云:“土物拜登,大集敬璧。”因是衔之次骨,盖修报也。里居时,尝见其奏疏,牵引多人,且有书办溷杂。末云:“臣在礼言礼,于诸人宿无嫌怨。”其中多有名士。都人有口号云:“国服虽除未免丧,如何4便入戏文场。自家原有三分错,莫把弹章怨老黄。”描述了赵执信因《长生殿》1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18页;赵执信.赵执信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第432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19页。3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906页。4王培荀著,蒲泽校点.乡园忆旧录.济南:齐鲁书社,1993,第22页。9万方数据 按罹祸而遭罢官一事,表达了对赵执信少年得志而又因祸失官的惋惜。戴璐《藤荫杂记》卷二云:赵秋谷执信去官,查他山慎行被议,人皆知于国忌日同观洪昉思昇新填《长生殿》。昉思颠蹶终身,他山改名应举,秋谷一蹶不振。……近于吏科见黄六鸿原奏,尚有侍读学士朱典、侍讲李澄中、台湾知府翁世庸同宴洪寓,而无查名,不知何以牵及。又传黄以知县行取入都,以诗稿土宜送赵,答刺:“土宜拜登,大稿璧谢。”因之挟嫌讦奏。黄有《福惠全书》,坊间盛行,初仕者奉为金针。李字1渭清,己未鸿博,与毛、朱倡和,世无知其被论。何也?陈汝洁先生据此史料及其他清人笔记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指出,此案发生日期在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中旬,观剧地点即在洪升寓所。案件的期间即是礼科给事中黄六鸿狭私报复,黄六鸿的矛头所指为赵执信,因为在这一案件中,赵执信不仅是举柬邀请者,据其自言,洪升“……最后为《长生殿》传奇,甚有名,余实2助成之。”黄六鸿因此指认赵执信为“主犯”,康熙亦给予赵执信案中最严厉的3处罚。赵执信二十八岁罢官归里,至死未再出仕。至康熙三十一年,赵执信在其诗作中用“垂堂高坐本难安,身外鸿毛掷一官”(《寄洪昉思》)来表达自己对罢官之事的旷达心态。赵执信罢官后的生涯又可分为出游和居家前后两个时段。从二十八岁罢归,赵执信曾于康熙三十二年第一次东游,欲观沧海,经临淄,过昌乐、历潍水,至沙河店,兴尽而返。康熙三十四年,再次东游,至临淄,于恩师冯溥之子冯协一,定儿女婚约。至栖霞过福山观海,后赴登舟,南行返里。康熙三十五年秋,动身南游。经泰安,过东阿,渡运河至江苏淮阴,下榻友人阎若璩家。这一趟途中,赵执信会晤洪升,并有诗赠朱彝尊等,旅程度大庾岭过广州至潮州,在潮州度岁。次年,回程中,查慎行与朱彝尊、魏坤有《送赵秋谷归益都联句》送行。至五月到家。康熙三十九年,赵执信再度南游,居常熟其座主翁叔元铁庵处。秋暮归里。康熙四十年,赵执信北游,至新城访王士祯,又至德州哭亡友冯廷櫆大木。至秋,与老友吴雯晤于天津。康熙四十一年,又南游,夏至常熟哭翁叔元铁庵先生。康熙四十三年,经河南往天津,至年底返里。康熙四十四年秋,南下到苏州,与朱彝尊、王煐晤。冬北归。康熙四十八年冬,又往扬州,至四十九年夏返里。至康熙五十九年,携家南发,到苏州,与老友王煐相聚。至雍正二年方携家北归。此为赵执信的出游时段。1戴璐著,施绍文点校.藤荫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2页。2赵执信.赵执信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第323页。3陈汝洁.赵执信研究丛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第1-15页。10万方数据 雍正二年返家后,数年中,连遭家难,至雍正十一年,目盲,至乾隆九年,赵执信卒于乡。康熙二十三年,查慎行第一次入北京。这年四月,查慎行抵达北京,游太学,拜王士祯门下。在京城中,先是与汤右曾订交,与朱之弼、吴雯、姜宸英、魏坤、查嗣韩等唱和。这年十月,为王士祯去南海,送查慎行作《送少詹王阮亭先生祭告南海》,以示送别之意,并请王士祯为诗集作序。这慎行第一次参加会试,下第未中。康熙二十四年,查慎行将出都,适逢杨雍建擢少司马,杨雍建将查慎行留其邸舍。这一段时间内,与朱彝尊交往密切,有许多兄弟间的唱和。第二年十月,查慎行作诗《奉送少司马杨公予告养亲四首》送给因为母亲生病而回归故里的杨雍建。其后,入明珠府,授业明珠幼子揆叙。至康熙二十六年乡试,查慎行又不第。康熙二十七年春,岳父陆嘉淑病,查慎行陪其与杨雍建一起乘舟南归,于都门遇钱澄之,钱澄之出示诗集,此后,查慎行受钱氏诗法。夏日到家。康熙二十八年,查慎行离家返京。八月,查慎行与赵执信等在洪升家观看《长生殿》,革去国学生籍。此案发后,查慎行虽被革仅是国子监学生籍,而远不像赵执信那样放废终生,但此时的查慎行毕竟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他同少年得意的赵执信不同,赵执信还能唱“垂堂高坐本难安,身外鸿毛掷一官”的高调,而查慎行本无甚高调,案发之后更是胆战心惊。在其《竿木集》前自言:饮酒得罪,古亦有之,好事生风,旁加指斥,其击而去之者,意虽不在子美,而子美亦不免1焉。禅家有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聊用自解云尔,非以解客嘲也。应该说查慎行的心有余悸是正常的。清初文祸之盛,江浙最为严重。在查慎行的家乡浙江发生的明史案,重辟70余人,凌迟18人,该案审结的康熙二年,查慎行年已14岁,对此案不能没有记忆。而赵执信则未曾经历这种惨烈的文祸,自然不会产生像查慎行那样剧烈的反应。另外,赵执信少年科场得意,十年官场生活,已经让他对官场有了一定认识,而查慎行年已四十依旧未能步入仕途,对于有着强烈进取心的查慎行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查慎行给赵执信的赠诗中满是心惊,直接要求赵执信日后相见万勿再呼旧姓名。此案后,查慎行长夜深思,遂将原名嗣涟改慎行,原字夏重改悔余,以示自己悔过之心。查慎行返乡之后,经过一段游幕生活,于康熙三十二年春入都。这一年顺天乡试,四十四岁的查慎行中举,座主徐倬。其长子查克建亦捷南闱。第二年会试,查慎行未能中第,与其乡试座主徐倬同行南下。这年冬,其弟子纳兰揆叙两次写信见招,十二月十七日,查慎行北行再次进京。康熙三十四年,随同学陈留县令许霜岩赴任遍游汴梁,重阳后还家。康熙三十五年,应其座师徐倬之招,往客安徽。初秋归里,十月同长子查克建入都。康熙三十六年,查克建成进士,查慎行1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87页。11万方数据 仍下第。康熙三十七年,同朱彝尊出游闽南,往返五月而归。康熙三十八年再入都,其二弟査嗣瑮联捷成进士,乡试同年汪铎中状元,查慎行再次下第,留族兄查嗣韩宅。康熙四十一年,历时三十年完成《苏诗补注》,这一年其子查克建赴任直隶束鹿县令,迎其就养。这一年十月十七日,康熙皇帝南巡回銮驻跸德州,特诏查慎行,二十八日,诏试南书房,随后入南书房办事。“专命之荣,盖自此1始”。此后,查慎行时常能随驾左右,康熙四十二年,查慎行五十四岁成进士,座主熊赐履、许汝霖。五月,随驾幸口外避暑山庄,这一年随驾热河,入蒙古,观围猎杀虎等,著有《陪猎日记》三卷。康熙四十三年,《长生殿》案的主角洪升在溺水身亡。康熙四十四年,其弟查嗣庭举乡试亚元。此后,查慎行在朝中备受恩宠,康熙五十二年后乞假归里,也是悠游林下,并曾南游两广,康熙六十年,查慎行七十二岁,其二弟查嗣庭由编修升学士。回顾查慎行的经历,从其康熙四十二年中进士,至康熙五十二年乞归,与赵执信一样,查慎行也是在朝为官十年。雍正四年,查嗣庭坐讪谤罪削职逮问,查慎行以家长失教,牵连入狱,七十七岁的查慎行率子侄辈少长九人一共赴狱。雍正五年,查嗣庭狱中自杀,五月,雍正皇帝阅览查慎行诗集,看到他的纪恩诸作,认为“查某忠爱惓惓,固一饭不忘君恩也”。查慎行因此被放还,七月抵家后,八月三十,查慎行病逝。比较赵执信与查慎行的人生经历,赵执信少年科场得意,但年仅二十八岁便遭放归,其南北壮游,晚景凄凉;而查慎行早年科场蹭蹬,但康熙四十一年后,查慎行备受皇恩,若非在生命的最后时段遭遇查嗣庭案,查慎行可谓晚境优裕。两人的人生历程在《长生殿》案时发生了交集,此后便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查慎行由于肩负着复兴家族的使命,改名而宠信入仕,赵执信则由于其强硬的人生态度,而选择了与仕途决绝,优游林下的生活道路。这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轨迹,对两人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严迪昌先生考察赵执信的心路历程时,对赵执信的这段经历也做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赵执信年少入仕,案发时为官十年,还没有到而立之年。因此《长生殿》案给赵执信很深的打击,而人生仕途的巨变给赵执信也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正因如此,赵执信对政坛中的党争极其厌恶,并表示为官从政有朋党之争,文学诗坛同样也存在门户之见,并对诗坛的门户之争十分厌恶,这不得不说是和他年轻2时期的这段经历有关,“是顺乎心绪逻辑的”。这应该说是揭示出了赵执信形成与王渔洋相对立的诗学观念的重要原因。同时,赵执信被放归之后,与朝廷和官场决绝的态度,使他敢于也便于在诗歌中更接近民众、表达民生疾苦,这也是其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反观查慎行则不然。查慎行的人生轨迹,既经历过“长生殿案”,晚年又受其弟查嗣庭“维止案”牵连,其诗歌是一部在康雍乾盛世的漩1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41页。2严迪昌.赵执信论.文学评论,1997(5):66-7712万方数据 涡和暗流当中,高层文人的心态诗传。因为在官场上的经历,查慎行诗如其名,“意深而味有余,得心应手,几乎无一字不稳惬”,“意深”正是来自于其小心谨1慎的扭曲官场生活。这与赵执信诗歌的直白慷慨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影响了查慎行的诗学理念。2.3二人之间的交往赵执信和查慎行并称于清初诗坛,共同列名“国朝六大家”,两人的生命历程多有交集,其诗作有很大的比较价值。首先是,两人在诗坛上一北一南并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并没有对二人比较的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其次是,两人虽处于同时,人生经历却又多有不同,这使得两人的诗风表现出不同之处,并且两人对于康熙雍正诗坛的诗风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两人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清初诗风转变的理解。前文中,我们对两人的生平进行了概述,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是他们不同风格的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两人处于同一时代,对于彼此比较熟悉,在诗歌创作上还有交流,分析两人的交流,有助于我们理解两人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有助于这我们理解他们的诗风风格形成的原因。比如,两人之间的交往,朱彝尊和王渔洋都是两人关系的纽带,但因为与朱彝尊和王渔洋关系的不同,查慎行和赵执信表现出了对朱彝尊、王渔洋诗学的不同接受态度。而“长生殿案”是两人命运的共同转折点,两人在这一事件前后的交往和诗歌唱和,可以见出这一事件对两人诗风的不同影响。查慎行年长赵执信十二岁。两人是文字之交。赵执信典试山西之后曾将《并门集》遍示友人,得到了当时众多诗人的交口称赞,其中查慎行即有一诗《赵秋谷编修见示并门集辄题其后》评是集,诗中说:“赵侯旷世才,硎发新刃初。十八取高第,姓名登石渠。纷纷冠盖交,僮马填门闾。抗怀对侪俗,折节读古书。我友潜江髯(朱悔人),数数来告余。余时怀一刺,欲往还趦趄。从来负盛名,相见常恐虚。何期就馆舍,先枉君子舆。示我并门诗,璀璨琼瑶琚。清光溢两目,浏览无停矑。不忍遽卒读,掩卷姑徐徐。留王遣夜长,霜月临窗疏。地炉暖宿酒,继晷偏重舒。十首釂一杯,顷刻百首余。何堪饮户小,径醉同蘧蘧。隐几似有人,寻我蓬莱居。李杜踞高坐,两旁列仙儒。依稀潮州韩,髣髴眉山苏。中有青丘子,拍肩大声呼。醒来几案旁,绛蠟开芙蕖。悠然接诗境,鼠穴非乘车。我欲数子间,位君复踌躇。君今富才力,著作承明庐。词章技特卑,未足垂声誉。即此见根柢,振步捐土苴。神仙才有数,此语古有诸。我贱不足论,愿君勉相於。”这首诗中1严迪昌.查慎行论.文学遗产,1996(5):88-10013万方数据 有几个信息点透露了两人的关系:朱悔人为两人交往的媒介。朱悔人,名载震,湖北潜江人。康熙十九年(1680),朱载震入国子监,次年考取正黄旗教习,学诗于王渔洋,与赵执信颇有往来。王渔洋在康熙二十三年曾有《甲子暮春,邀修来、幼华、升六、千仞、1伸符、天章、悔人,过圣果寺看桃花二绝句》记赵执信、朱悔人同游之事。赵执信的才华自然让朱悔人印象深刻,在与友人谈诗论文的时候自然对赵执信赞誉有加,这就是查慎行所说的“我友潜江髯,数数来告余”。赵执信对于查慎行是负盛名的“旷世才”。赵执信入京师之后,名满京华,这自然引起了查慎行的注意,两人之间有着多重纽带关系可以相识。第一个纽带是赵执信的座师杨雍建。查慎行在康熙十八年三十岁时入贵州巡抚杨雍建幕,作为同乡,深受杨雍建赏识,杨雍建在为其《敬业堂诗集》所作序言中说:“己未春,余奉命抚黔阳,而同邑查子夏重,短衣挟束,自吴涉楚,追及之于荆江梦渚之间。其时疆埸未启,豺虎塞途,余提戈束马,自铜仁间道崎岖溪谷崖箐,孤军转战,一旅深入,帐下健儿,能从者,不过数十人。而夏重独忼慨与俱,经年而后抵贵治,相与仰视飞鸢,俛蹈荆棘,烽火昼红,箫笳夜咽,未2尝一日不同之也。”而此杨雍建,正是赵执信的会试座师。康熙十八年己未科会试,主考官为内阁大学士冯溥(字孔博,号易斋,山东临淄人),同考官为兵部尚书宋德宜(字右之,号蓼天,江南长洲人)、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字子吉,江南昆山人)、副都御使杨雍建(字自西,号以斋,浙江海宁人)。杨雍建出抚贵州,正是在赵执信中进士后。赵为杨雍建取中士,才气逼人,在杨雍建幕中的查慎行或已有耳闻。第二个纽带是查慎行的表兄朱彝尊。朱彝尊于康熙十八年应诏试博学鸿词科,由布衣而成翰林院检讨,在京师与赵执信多有交往。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并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朱彝尊诗名甚著,与王渔洋南北并称,其词作亦与陈维崧并称。此前,朱彝尊曾寄查慎行《江湖载酒集》,查慎行从此开始填词。可以说,表兄朱彝尊对查慎行影响甚大。而朱彝尊在京城中,折行辈结交赵执信,对赵执信的才华极为赞赏。第三个纽带即是王士祯。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已定,查慎行自贵阳归里,始从黄宗羲学。其后康熙二十三年夏四月,查慎行抵京师,游太学,寓于杨雍建舍。杨雍建与王士祯为同年,遂拜王士祯之门。而王士祯与赵执信的关系自不待1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8,第16页。2张晨.査慎行年谱:[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第11页。14万方数据 言,其时,赵与王关系尚好,因此,查慎行与赵执信拥有了共同的交际圈。康熙二十三年,赵执信奉使典试山西,不在京中。二十四年,查慎行秋闱被放,留杨雍建邸舍,时与朱彝尊、汤右曾、姜宸英等雅集唱和。至康熙二十五年十月,杨雍建以母老病告归,查慎行其后馆于相国明珠家,授业其子揆叙。查慎行在《人海集》小序中说:“故人吴汉槎殁后,有以不肖姓名,达于明相国左右者,遂延置门馆,令子若孙受业焉。下榻府西偏,去南城十里而遥,人事罕接,间有吟咏。率出传题酬应,自丙寅仲冬,迄戊辰初春,凡十五月,所得诗不满百篇,合为一卷,即用人海记之名以名集。”正是这一年,赵执信以《并门集》拜访查慎行,而与查慎行有了第一次接触。查慎行对赵执信的评价。从查慎行评赵执信《并门集》的《赵秋谷编修见示并门集辄题其后》可以见出查慎行对赵执信及其诗歌的评价。对于赵执信其人,查慎行认为“赵侯旷世才,硎发新刃初”,对赵执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分析了赵执信少年科场得意之后的情形:“十八取高第,姓名登石渠。纷纷冠盖交,僮马填门闾。抗怀对侪俗,折节读古书。”说赵执信少年成名,所交往皆是一时冠盖。而赵执信却不从流俗,专力古书。这也点名了自己未能怀名刺拜访的原因,自己多次应举不第,并非赵执信所交冠盖。接下来又直接点名自己是怕“从来负盛名,相见常恐虚”,说明自己的对于赵执信先来拜访的意外之情“何期就馆舍,先枉君子舆”,并对赵执信的《并门集》诗表示赞赏:“示我并门诗,璀璨琼瑶琚”,其后以梦境来写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笔锋陡然一转,竟说:“君今富才力,著作承明庐。词章技特卑,未足垂声誉。即此见根柢,振步捐土苴。神仙才有数,此语古有诸。我贱不足论,愿君勉相於。”人以诗集见示,而竟言“词章技特卑,未足垂声誉”,劝人“振步捐土苴”,足见查慎行对赵执信的真实态度:虽赞赏其诗才,但对赵执信以词章末技自矜的态度却有保留。同时,也是对赵执信一种善意的劝诫:毕竟赵氏“著作承明庐”,是在朝中为官,词章这种事情,是不足以成就官员的。从查慎行的这首诗中,亦可想见赵执信居京期间的表现。《长生殿》案后,查慎行曾有诗送赵执信归里,《送赵秋谷宫坊罢官归益都四首,时秋谷与余同被吏议》:竿木逢场一笑成,酒徒作计太憨生。荆高市上重相见,摇手休呼旧姓名。刘鲁封章指摘生,沧浪大可濯尘缨。肯言预会皆名士,谁似君家老叔平。君别蓬山作谪星,我从雾谷拟潜形。风波人海知多少,聚散何关两叶萍。南北分飞怅各天,输他先我着归鞭。欲逃世网无多语,莫遣诗名万口传。注:秋谷赠余诗有“与君南北马牛风,一叹同逃世网中”之句。康熙三十六年,赵执信南游归程中路过浙江,查慎行与朱彝尊、魏坤等有联句词送行,词中“一程风,一程寒雨”,正是查慎行内心的表白。此时,查慎行15万方数据 依旧功名未就,心中感慨由此可知。16万方数据 第三章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比较结合前章中对两人的文化背景与生命历程、学业渊源与心灵状态进行的对比,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来比较他们的诗歌理论和诗风的异同。3.1赵执信与查慎行的诗学理念赵执信和查慎行各以其诗歌创作,卓然自立,成为清初诗坛的大家。在诗学理念上,赵执信出于与王渔洋的诗学论争,有系统的诗学论著《谈龙录》,而查慎行则不喜在其诗文当中谈论其诗学理念,他对诗歌的看法和观点主要散见于他的诗歌评点当中。概括的说,赵执信的诗学理念主要表现为诗中须有人在、诗外须有事在、诗文以意为主、追求诗风多样化等观点,而查慎行的诗学理念主要表现为追求唐宋互参、兼宗并采的诗风,要求诗不见学、推崇白描的诗法等方面。总体说来,两人的诗学理念有同有异,但均在清初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1.1赵执信的诗学理念赵执信的诗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其《谈龙录》中。《谈龙录》的内容,赵执信在自序中言明为辩诬避谤之作。即“私记半生知见,颇与师说相发明。向也匿情避谤,不敢出,今则可矣。乃为是录。”可见赵执信的诗学主张,主要是来自其“师说”,即常熟冯班的诗学理念,赵执信正是以此与王渔洋的“神韵说”相抗1衡。具体来说,赵执信的诗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诗之中须有人在。《谈龙录》第七条说:“昆山吴修龄乔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中,有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人,即诗人自我的秉性,秉性之根本是人性、人情,而超越人情处则是秉性之境界,即诗人的人格境界与精神境界。与王国维的有我之诗与无我之诗的区分不同,赵执信更加强调的是始终表现的应该是诗人的真实情感,即所谓“诗固自有其礼义也。今夫喜者不可为泣涕,悲者不可为欢笑,此礼义也。富贵者不可语寒陋,贫贱者不可语侈大。推而论之,无非礼义也。其细焉者,文字必相从1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注释.谈龙录注释·前言.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17万方数据 顺,意兴必相附属,亦礼义也。是乌能以不止耶?”赵执信的这种论点正是针对王渔洋所提倡的神韵说而来,王渔洋论诗标榜神韵,清初诗坛或宗唐或宗宋,诗歌作品要么流于模拟要么便流于空虚,而缺少真情实感与诗人当时当世之情,赵执信对此极力反对。在他诗作中,他努力践行自己的这种主张,诗风因而偏向现实主义。而王渔洋推崇的“神韵说”则标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含蓄,反对显露,主张在诗歌语言之外向读者启示意境。赵执信主张的“诗之中须有人在”就与这种主张形成了矛盾。要求写人的真情实感,将人的欢歌悲泣写入诗歌,则诗歌就难免偏向于质实,而难以做到虚无飘渺的意境。诗之外尚有事在。《谈龙录》第十六条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曰:“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又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余谓昭谏无论已,乐天秦中吟、新乐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若少陵,有听之千古矣,余何容置喙。”诗歌的现实主义诗风契合的是诗教说与文以载道说。所谓文以载道,即诗须有事。王渔洋以神韵论诗,从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中来,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在神韵末流便流于形式,落入虚无一路。这是赵执信坚决反对的。神韵说注重含蓄,重视形象。即认为语言的议论是“筌”,要求不涉理路,就是反对议论。由此,他极力推崇王维等人,而对杜甫表现出了冷淡,对提出诗中有事的白居易则更是有许多批评。而王渔洋的诗作也十分重视形象,许多写景诗都以形象的语言,写得优美如画。王渔洋的这种诗歌主张,在赵执信《谈龙录》中有明确的表述,即王渔洋主张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追求诗意的朦胧和形象的语言,便不能在诗中直接表达情感、叙述事情,赵执信则与王渔洋的这种主张相对立,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民生疾苦、官场腐败的诗歌,这与王渔洋标举朦胧,反对真切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谈龙录第八条说:”修龄又云:意喻之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变尽。啖饭则饱,饮酒则醉,醉则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也。知言哉!”《谈龙录》第二十一条说:余读金史文艺传,真定周昂德卿之言曰: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及役其主。虽极词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余不觉俯首至地。盖自明代迄今,无限巨公,都不曾有此论到胸次。嗟乎,又何尤焉!18万方数据 文章需要重视技巧,但关键是“意”,即诗人的情感,赵执信的这种观点对于明代以来宗唐宗宋一味追求作诗技巧的模仿诗风是一种有力的抨击。王渔洋虽然也反对模仿,但是他主张诗歌要“归于妙悟”。他认为作诗不能够强作,要等待情景作用于情感,使诗不得不发,这样才能有妙悟。即,要求作诗不能是有意的,而是偶然的,甚至是忘记自己在作诗。这种靠灵感妙悟来作诗的主张,一定程度符合诗歌艺术的规律。但是走到极端,便是放弃了诗人的能动性。所以赵执信对此表示了反对,而更强调诗人的情感。不关注现实,一味妙悟,肯定不能悟得诗情,只有直面现实,让情感在现实的激发下发生激荡,诗情才能蓬勃而出。此外,赵执信还重视诗风的多样化。王渔洋标举神韵,而对白居易的讽喻诗等持批评态度,恰赵执信所循为此一路。所以赵执信以为司空图二十四品本设格甚宽,所论诗风多样,而批评王士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评价标准而鄙弃其他风格作品的态度。事实上,中国诗歌风格多样,正因此,才形成了中国诗歌丰富的内涵。秉持一己之见,排斥多样的诗歌风格,本身就是狭隘的。赵执信和王渔洋在诗风多样化问题上的对立,本身就说明了我国诗歌的丰富多样性。如何评价和看待赵执信的这些诗论及其对王渔洋诗论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谈龙录》中涉及的赵执信与王士祯论诗之争持中允意见,言赵执信“虽忿悁著书,持论不无过激,然‘神韵’之说,不善学者往往易流于浮响……执信此书,未始非预防流弊之切论也”,此后,学者对《谈龙录》多有关注。对《谈龙录》持批评观点的有之。如饶宗颐先生曾为《谈龙录》作跋,他谈到:“夫渔洋主持风雅垂五十年,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其门下,秋谷何能与之比肩。观牧斋特尝其能追溯古学,而不沿回于今学,称为能深知古学之由来。论诗宗旨钱王亦有同契.渔洋所以能领袖一代,有非偶然者:秋谷之所讥弹,卑无高论,1渔洋不以为意,终不免于蚍蜉撼树之诮,殆以此乎?”如何评价《谈龙录》及赵执信的诗学思想,需要从《谈龙录》的内容及当时诗坛风尚说起。《四库提要》中谈及赵执信对王渔阳的诗学理念的评价时认为,明末公安、竟陵空疏诗风盛行,学者和诗人受这样诗风的影响,诗歌空洞而缺乏表现力。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渔阳提出了“神韵说”。这是对当时诗风的矫正,是有积极意义的。而赵执信师承二冯,因此与王渔阳才有了诗学理念上的不同主张。在《谈龙录》中尖锐批判王渔阳的“神韵说”,虽然其中也有合理之处,但完全否定王渔阳的“神韵说”,认为其没有可取之处,仍然是有失偏颇的。此外,蒋寅先生也认为赵执信《谈龙录》所持的观点并不客观,其中多数内容是意气用事,对王渔阳的诗学理念也有许多偏狭、主观的曲解。《谈龙录》本身是批评王渔阳“神韵说”发展过程中存在门户之见,而这种门户争斗对于诗歌发展是没有益处1饶宗颐.《谈龙录》跋.文艺理论研究,1985(3):96-9719万方数据 的。但是与自己所倡导的去除门户之见相反,在《谈龙录》中对“神韵说”进行主观的有失偏颇的评价本身也是存在门户之见的做法,因此其做法与其倡导的主张恰恰相反。由此也引起当时学者对《谈龙录》的批评。虽然赵执信对王渔阳“神韵说”的批判和指摘许多数学者并不完全认可,但是无论是《谈龙录》还是王渔阳“神韵说”的诗学主张,总体上讲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清初诗歌多样化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尤其是赵执信的诗学主张,是清初诗向清中期演变的重要理论源泉。武元衡《送张谏议赴阙》有“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潇潇”句,李宗瀚评说:“秋谷极赏此二句。然以为渔洋一生道不出,则门户之见,无与于诗。”秋谷自谓山东诗学“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故诗家以为难”(《谈龙录》),却不能身体力行。自康熙十七年(1678)接触到冯班著作后,便终身依傍冯氏门墙,排斥异说,最终只能为冯氏门下一偏裨而不得自张一帜,实在是见识所限,从根1本上说也是品格气局所限。”2陈汝洁先生在《关于<谈龙录·序>的几点考辨》一文中,已经指出,赵执信撰《谈龙录》是在王渔洋罢官之后,撰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对冯班大加恶评之后,为免师门之辱而写作的。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赵执信《谈龙录》中有意气之语,有思虑未慎之言,但我们更同意邬国平先生的观点,即赵执信的《谈龙录》在康雍乾诗风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到晚清,黄遵宪还自称其诗所遵循的原则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亦可见赵执信诗论的影响之深远。赵执信还有一部诗学著作《声调谱》,该谱为现存最早出版的声调图谱,“其中历举古体、近体、乐府、杂言各体作品说明声调格式,详于古体而略于近体。古诗举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唐人诗作为范例,于声眼一一标出平仄,并说明理由,以见与近体格律之异,或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这部书虽是探究作诗方法及技巧的,但在诗例选取等方面亦可见赵执信诗学之渊源。作为清初诗坛影响较大的诗人和诗论家,赵执信对神韵说的批判和矫正引起了当时诗坛的反思,为清初“神韵说”执掌诗坛的局面注入了一缕清风,对清初诗坛风气扭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声调谱》作为首部研究诗歌声律的著作,对清代诗坛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1.2查慎行的诗学理念与赵执信不同,查慎行没有专门的诗话论著,其诗学观散见其相关诗作和诗1蒋寅.赵执信与清初诗风之终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89-942陈汝洁文见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0d0a101008t5j.html20万方数据 评当中。查慎行的《初白庵诗评》是集中体现查慎行诗学理念的作品,该著三卷,又名《初白庵诗评十二种》。“初白先生博览载籍,自汉魏六朝迄唐宋元明诸家诗集尤为融贯。每阅一编必著评点,真所谓一字不肯放过也。”,这部书,是海盐人张载华将搜集的查氏评点著作辑录而成,当中包括查慎行对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朱熹、谢翱、元好问、虞集和方回的评点,这部著作由于是辑录而成,并不完整和系统,但也反映了查慎行的诗学观。概括来说,查慎行的诗学观念包括以下几点:一、注重温柔敦厚中和的诗教传统。二、在白描之外,注重语言的含蓄蕴藉。三、注重探究诗歌的句法、章法和结构安排等艺术技巧。查慎行评诗,寄评注于一体,将系年、考释、解题、注释典事、解释内1容等方面融合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主张。清初诗坛受明末诗坛的影响,宗唐宗宋之争严重,自王士祯以神韵相标举,宗唐诗风盛行一时。在唐宋诗激烈论证的时代,查慎行登上诗坛,虽然是王士祯的门生,但他有着不一样的诗学主张。康熙二十二年,查慎行在江苏见到了当时已有盛名的岭南大诗人梁佩兰,他向梁佩兰直言自己的诗学主张,在《吴门喜晤梁药亭》一诗中,他自言:“知君力欲追正始,三唐两宋须互参。皮毛洗尽血性在,愿及有志深劘勘。”正是在这样的诗学理念指导下,查慎行形成了自己唐宋互参的诗学观念。首先,他诗宗杜甫,步法中晚唐。这一点,查慎行与倡“诗在初盛唐之间”的王士祯意见不同。比如,王士祯诗学王孟的古淡清远,而查慎行却更欣赏重碳雄浑壮阔的诗风。在对杜甫的态度上,王士祯多推崇杜甫诗歌的声律严谨等技巧,而查慎行则推崇杜甫诗之境界和杜甫雄怀天下的人格。而对王士祯不太欣赏的白居易一派,查慎行则认为“白描高手,只是善达性情”,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力行白描诗法。对宋诗,查慎行则服膺苏轼,调和南北宋诗风。查慎行一生注释东坡诗三十年,对苏轼疏快的诗风极为赞赏,并由此而反对注重词藻、堆砌故实的西昆体和才力雄大的黄庭坚之外字模句追、无新乏趣的江西派末流,他又肯定南宋2陆游、杨万里平易晓畅的诗风,调和南北宋之诗风。诗不见学、推崇白描的理念。清初对明代诗风“空疏”之弊有所认识,朱彝尊等人以学救浅的努力也影响了查慎行。朱彝尊学问淹博,以才学入诗,是其诗重要特色,以至于时人评其诗为“贪多”。查慎行则反其道而行之,专事白描,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说:“吴梅村好用书卷,而引用不当,往往意为词累。初白好议论,而专门白描,则宜短节促调,以遒紧见工,乃古诗动千百言,而无典故驱驾,便觉单薄。……此两家诗之不同也。如初白与朱竹垞各吟甘泉汉瓦,两诗相1张静.元好问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第99-101页。2周燕玲.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观及其对康熙诗坛的影响.北方论丛,2010(2):30-3321万方数据 较:竹垞诗光怪陆离,令人不敢逼视;初白诗平易近人,便难争胜。至于竹垞《水锥联句》、《观造纸联句》(为朱查二人所共作),各搜典故,运用刻划,工力悉敌,莫可1轩轾。有书无书之异,了然可见矣。”3.2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的相同之处在清初的六大家当中,施闰章、宋琬、朱彝尊与王士祯年龄均较查慎行和赵执信年长,其中,查慎行虽较赵执信年长,但与四位前辈不同,他们两人均出生在清王朝定鼎之后,大致为一辈人。因此两人在诗学观念有了更多的可比性。实际上,国朝六家中,两人之所以齐名并称,也正因两人从人生经历到诗歌作品都有着更多的可比之处。比照两人的诗学理念,可以发现,两人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他们都注重诗教传统、都以开阔的视野论诗等等,这与二人所处的时代及他们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3.2.1注重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赵执信和查慎行诗学理念有其相同之处,其最大的相同之处,即是注重诗教传统。明代诗坛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制约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其字追句模的创作方法也遗剽窃之讥,其后竟陵、公安诗风,则以性灵为倡,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到明末清初,复社、几社在“尊敬复古”的口号下致力于恢复诗歌的诗教传统。虽然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朱彝尊等对明诗的批判继承不同,但查慎行和赵执信开始在更广泛的诗史领域中寻求诗史定位,而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他们共同的归旨。对于明末以来,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倡导性灵而忽视视角的诗学观念,赵执信等清初诗人均有着深刻的反省。要求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诗教观,一方面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体现,是清初社会日益安定的政治局面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学者试图通过歌创作来转变社会风气的一种努力。在确立了诗歌创作理论、诗歌风格、社会认可的文学模式和认知系统的基础上,清代诗歌开始逐渐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体系。在自身理论的重建过程中,清代诗歌不断的纠正明代诗学弊端,确立自己的创作体系,用自己的意识理念发声来表达对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的阐释。倡导诗教传统正式在这种发声表达中找到了更广阔的表述空间,并成为清初诗歌发展中重要的理念之一,为后来清诗的发展奠定了伦理秩序与典范。赵执信与查慎行作为清初诗坛重要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秉承诗教传统并融入诗歌创作,在其为人为诗中均有充分的显现。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1314页。22万方数据 赵执信的诗学理论注重诗教,这在《谈龙录》中有突出的表现。如“顷见阮翁杂著,呼律诗为格诗,是犹欧阳公以八分为隶也。诗之为道也,非徒以风流相尚而已。记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冯先生恒以规人,小序曰:发乎情,止乎礼1义。余谓斯言也,真今日之针砭也夫。”赵执信批评王渔洋的诗是以风流相尚,而忽视了诗歌的社会功用,即其诗教作用,而明确重提诗教观,要求于风流之外,要注重诗的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界限,明确表达了其注重诗教的观点。在推崇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的同时,赵执信的诗歌理论也强调诗本身的特性,即真诚的原则。有的学者认为:赵执信赵执信“越轶山左门庭,弃其家学”,诗歌创作喜怒哀乐一出己情,不作矫揉造作之态和无病呻吟之声,为康乾盛世中的变徵之音。其诗学思想与王士禛神韵说分庭抗礼,在推崇儒家诗教重性情的同时,又扯碎了“温柔敦厚”的诗教束缚,成为康乾诗坛的异响,凸显了清初统治2者推行文治之时道统、文统与政统的矛盾。实际上,诗教传统中既包含温柔敦厚的传统,也包含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两者并不相矛盾,相反,在诗教传统中来扬厉情感的抒发,一直是推动诗史演进的重要内动力。查慎行论诗也以温柔敦厚与中和为标准。比如在评价元好问诗时,查慎行即以温柔敦厚和中和来对元好问诗进行分析。如评元好问《赠答刘御史云卿四首》其三:“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仇。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春风入万物,枯枿将和柔。克己禾有加,归仁亦何由。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查慎行评语为:“说透后世讲学之弊。”元好问的这首诗对当时学界中诗教传统沦丧,不以温柔敦厚为宗旨,而以谩骂、侮辱先儒来自我标榜的学风进行了批评,查慎行对元好问的看法表示赞同,与元好问一样,希望诗人学者应以温柔敦3厚为归旨,秉持温厚中和之风来治学为诗做人。应该说,温柔敦厚不仅是查慎行的诗学观念,亦是在诗教影响下其形成的人格观念。查慎行一生秉持儒家士子的传统,以积极出仕为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在遭受到打击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内省自身,表现出一个儒家士人的良好修养。同时,在清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当中,正如其为自己改名慎行一样,查慎行确实是事事谨小慎微,时刻以温厚中和来要求自己,这也是其论诗以温柔敦厚为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诗歌的教化作用,是历代学者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特别重视的,两人生活时代,是一个理学复归的时代,即清初在对于明代王学末流反思的基础上,开始重新重视诗教传统。同时,虽然两人经历不同,但赵执信和查慎行都是富有学1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注释.谈龙录注释.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第13、15页。2宫泉久.儒家诗学思想的回归与扬厉——论清初诗人赵执信的诗学思想.东方论坛,2011(4):653张静.元好问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第101页。23万方数据 养的传统儒家学者,他们深受儒家传统精神的熏陶,其诗学理念便有这种儒家精神的诸多渗透。而在清初诸多学者对明诗反思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查慎行诗歌主要未受王渔洋的影响,赵执信更走上了与王渔洋诗学对立的立场,使得两人能够在王渔洋的神韵说之上,看得更高远。3.2.2诗论视野开阔查慎行和赵执信诗学理念的另一个重要的相同之处即是二人的诗学理念均能够走出清初宗唐宗宋的诗学论争,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审视诗歌。如前所述,清初诗学是在明代诗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明代诗学进行反思发展而来的。清代初期的诗歌更是出现了宗唐还是宗宋的大讨论。其实门户之争并不新鲜,从宋朝之后,门户之争似乎就从未停止。到了清代更是产生了诸多问题。清代的诗歌创作史从始至终都被“唐宋之争”所影响,大部分的诗人和文学家都不能置身事外。虽然也出现很多诗歌流派,但始终都是受唐诗或宋诗影响较深。其中也有的诗人开始对唐诗十分推崇,而后改为推崇宋诗,反之亦有之。这样推崇唐宋之一而打压批判另一流派的情况清初诗坛层出不穷,这一方面扭曲了清初诗坛正常的文化理论秩序,但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清代诗坛不可避免的最终朝着1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宗唐宗宋之争“从而成为明清文学史上一大公案。”这样的诗学宗尚之意趣,查慎行不会没有体会。其表兄大诗人朱彝尊宗宋诗,开浙诗一派,查慎行又从王士祯学诗,在喜好盛唐诗的康熙皇帝影响下,作为台阁诗坛领袖的王渔洋由宗宋而极度推崇盛唐,这些都影响了查慎行。但是查慎行却能够在这种诗学氛围当中,眼界阔大,做到唐宋互参,在学习苏轼、陆游诗风的同时,又能够兼取唐人,尤其是中晚唐元白诗风,形成了自己以白描为特色,又富有理趣的诗风和诗学理念。而对赵执信来说,赵执信对宗唐宗宋的诗学门户之分更是深恶痛绝。他的诗学渊源自虞山二冯。而冯班的诗学理念,以晚唐为宗,尤其推崇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诗风,但却能够将诗学视野上溯《诗经》《离骚》、《文选》和汉魏六朝。这些观念都深刻的影响了赵执信。赵执信一方面诗尚晚唐,尤其是元白皮陆,赵执信诗歌更是得其神髓。如前文所述,在《谈龙录》中,赵执信谈到:司空表圣云:味在酸咸之外。盖概而论之,岂有无味之诗乎哉!观其所第二十四品,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严氏之言,宁堪并举!冯先生纠之尽矣。赵执信正是从反对诗风单一、提倡诗风多样的角度来批评王士祯的诗学理念的。其实,王士祯在康熙前期倡举宋诗来反对唐诗,正是针对的明人对唐诗过分推崇以至陷入字追句模的模拟泥沼的诗坛现状而来。但是,1贾文胜.“唐宋之争”与朱彝尊、查慎行宋诗观探赜.学术月刊,2011(5):103-10424万方数据 在执掌诗坛之后,王士祯以神韵论诗,又陷入了模式化,尤其是其存在的门户之见,引发了赵执信的不满。虽然,与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理念在出发点上不同,并且赵执信本人的诗歌创作也主要是在晚唐诗风的影响之下,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呼吁,为后来清代诗歌走出神韵说而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无疑是有益的。两人能够超越门户之见,对诗学史做出更宏阔的思考,也与两人的个人学养与经历密不可分。赵执信与查慎行生长于诗学世家,赵执信的叔祖赵进美以诗名世,赵执信早年受到叔祖的垂爱,可以说诗学受到叔祖的深刻影响,即是出身于清初山左诗学大盛的门风之中的。但是赵执信入仕之时,正是血气未定的少年,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仕宦十年中,赵执信视野逐渐开阔,通过与朱彝尊等南方诗人的交往,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诗学观。赵执信这种朦胧的诗学观念和对山左门庭的叛逆心理,使其在接收到冯班诗说之后,立即为之折服,成为冯班诗学的信徒。然而毕竟与冯班的时代不同,赵执信的诗学观是在对抗王渔洋神韵说、融汇当时南北诗学思想,同时又秉持其个性的,这使他能够在神韵说还大行其道之时,便能够指出其流弊,成为清初诗学反思的殿军人物。查慎行更是家学深厚,生长于诗学世家当中。且查慎行又受经史于大儒黄宗羲、诗法于钱澄之,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因此,查慎行的诗学视域更加开阔,较之赵执信仕宦十年之后一蹶不振的人生经历,查慎行更加经历丰富,这使得查慎行在诗学领域不仅能够超越于当时的门户之争,更以其大量的创作,示范诗坛,引领风气,成为继朱彝尊之后东南诗坛的领袖。3.3赵执信与查慎行诗学理念的不同之处赵执信和查慎行两人,一北一南,在清初诗坛上,均有重要影响,两人在共同的诗教传统中,均能够超越门户之见,以更高远的眼光来看待诗学论争,这些均是两人诗学理念的相同之处。但是,两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与人生命运均有不同,因此在诗学理念上,两人也有不同之处。3.3.1理念内容上:“才学入诗”与“崇尚白描”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诗学理念最主要的一点不同,便是在对待才学入诗的态度上,赵执信尚学,以矫正诗歌空疏之弊,而查慎行推崇白描,力求如盐入水,将学问化于白描之中。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刘宾客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白傅极推之。余尝举似阮翁,答曰:“我所不解。”阮翁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25万方数据 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又薄乐天,而深恶罗昭谏。余谓昭谏无论已,乐天秦中吟、新乐府而可薄,是绝小雅也。若少陵,有听之千古矣,余何容置喙。”在赵执信看来,学是诗的基础,而知学方能知道,道是学的目的。他推崇刘禹锡的诗,认为道在其中,是富有理趣的,而王渔洋不喜欢刘禹锡之作,是因为以神韵而言,这首诗未能做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又比如白乐天,其诗浅白,王渔洋以为“村父子”,而赵执信以为是“小雅”之回响,这不仅是从学的角度出发,更是在学中见道。赵执信的尚学理念,从其对王士祯和朱彝尊的评论当中,亦可见出:“余门人桐城方扶南世举,尝问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矣。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曰:“然则两先生殆无可议乎?”余曰:“朱贪多,王爱好。”赵执信虽然批评王士祯的诗学理念,但却肯定王士祯的大家地位,尤其是认为王士祯与朱彝尊的才学是奠定两人大家地位的重要因素。清初诗坛对明诗的反思,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是对明人不学而形成的空疏诗风的反思,清初人甚至认为明人的空疏学风是造成明代士风沦丧以至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清代文人尤其注重学问,在诗中尤其注重才学。赵执信的诗学渊源自虞山二冯。冯舒和冯班是虞山诗学的代表人物,赵执信就是把二冯作为自己的老师,冯舒和冯班的诗学主张是赵执信诗学理念的重要渊源。赵执信通过对二冯诗学作品的学习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见解和主张。通过对二冯诗歌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衍生到对其诗学理念,诗学内涵和诗学史的研究,赵执信逐渐吸收了二冯诗学的价值内核,同时融入自己的诗学观念和理解,从形式到内容上摸索出自己独特的诗歌表达和遵从的价值追求。“冯氏兄弟……开启并确立了清代1诗学的专业特色,”赵执信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诗学渊源,才形成重视学问的诗学理念的。查慎行以学问著称,并且对黄庭坚等十分推崇,但是在谈到诗与学的关系时,查慎行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东木与楚望叠鱼字凡七章连翩传示。再拈二首以答来意》其二中,他写道:插架徒然万卷余,只图遮眼不翻书。诗成亦用白描法,免得人讥獭祭鱼。“獭祭鱼”一词,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宋人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查慎行用这一典故来表明自己反对罗列典故,炫耀学问的诗风。“其诗用白描抵制滥用典故,故而空灵飘逸、脱去板滞,胸2有万卷而不为学问所累,牢笼万物而用白描绘出。”1蒋寅.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2杨燕、陈玉兰.朱查诗歌比较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6-2826万方数据 同时,赵执信的诗歌汪洋恣肆,无所顾忌,查慎行的诗歌则清浅白描,较少触及敏感问题。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这种诗歌主张的差异,除了两人个性、学养不同的因素之外,主要是两人经历和身份的不同导致。赵执信罢官之后,不再出仕,作为在野人士,赵执信对现实的批评与揭露,受到的束缚较小,其恣肆豪放的个性,更使其无所顾忌。而查慎行则不同。查慎行生长于多次受到清朝文字狱打击的江南士人环境中,又有着亲身经历,对于诗歌不得不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而且,查慎行长期在朝为官,受到宠遇,这也使他在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态度上与赵执信有所不同。3.3.2理念影响上:“终结”与“开创”赵执信的诗学理念,是清初诗学终结的重要标志,而查慎行诗论则深刻的影响了浙诗派的发展。赵执信诗学尤其是其《谈龙录》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重视,尤其是他对“神韵说”批评,为当时诗学多元化的发展廓清了道路。在当时王士祯所倡导的“神韵说”主导的清初诗坛,诗歌作品大多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歌优劣的评价标尺,造成大多数是诗歌在形式上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在内容上的表达。这禁锢了当时诗坛的创作模式,诗歌作品“妙悟、兴趣”作为诗歌创作的精髓,往往忽略了对诗歌本身内涵的彰显。实际上落入了缺乏真实情感的误区,而这与“神韵说”最早提出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赵执信对“神韵说”的批判正是从这个角度体现出对“矫枉过正”的清初诗坛是具有的进步意义,更为诗学主张多元化发展开启了先例。虽然有学者指出,赵执信在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批判中有个人的主观的评价,甚至他的有些批判处源于意气之争而有失偏颇,但整体而言,赵执信还对门户之争进行了批判,使更多的诗人学者看到王士祯学说的不足之处,不仅在诗学理论上为后世诗学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更纠正了当时门户之争的诗坛风气,为后世诗学摒弃门户之见,互相吸收有益成分,朝着多极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批评有质疑才会有健全的文学,才能促使文学健康发展。赵执信尽了一个批评家的责任。从前有人将赵执信批评王士祯视如蚍蜉撼树,实属井蛙之1见。”对赵执信《谈龙录》所持有的这种公允的观点是应当的到支持的。虽然赵执信诗论当中的也存在不足,比如赵执信的诗歌偏向现实主义一路,其诗作虽意境高远,但对于诗歌的形式美与蕴藉含蓄之美,赵执信缺乏认识,所以他对神韵说的批评,存在偏颇之处。但在清初“神韵说”一统诗坛的局面下,不管其初衷如何,角度是否有是偏颇,《谈龙录》的出现都打破了单一的诗学理念的束缚,使1邬国平.赵执信《谈龙录》与康雍乾诗风转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0-327万方数据 清初诗歌朝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开启了清中期诗歌发展的序章。这都是赵执信《谈龙录》在清初诗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查慎行的诗学理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其“唐宋互参”的诗学理念,对后来浙诗派的壮大起到重要作用。在浙诗派中,如果说朱彝尊开启了宗宋“浙诗派”的源头,那么查慎行则奠定了“浙诗派”发展的脉络。查慎行尊崇宋诗,但又深受朱彝尊的影响,重视诗教传统和才学,而朱彝尊又对宋诗持有保守观点,因此查慎行能兼采唐宋诗歌,推崇苏轼、陆游,却对唐代盛行白描手法极为欣赏。他既学宋诗的风格,又能超越宋诗本身而融入唐诗的写作手法,形成“唐宋互参”的诗学观念,实际上为“浙诗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支撑,也为其后诗学发展产生了奠定了基础。28万方数据 第四章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创作比较赵执信和查慎行并称于清初诗坛,共同列名“国朝六大家”,两人的生命历程多有交集,其诗作有很大的比较价值。首先是,两人在诗坛上一北一南并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并没有对二人比较的研究,进行比较研究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其次是,两人虽处于同时,人生经历却又多有不同,这使得两人的诗风表现出不同之处,并且两人对于康熙雍正诗坛的诗风转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两人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清初诗风转变的理解。赵执信的诗集名《饴山诗集》,该诗集共有二十卷,其中最末一卷为《诗余》,实际有诗十九卷。这十九卷诗分别为《并门集》、《闲斋集》、《还山集上》、《观海集上》、《还山集下》、《观海集下》、《鼓枻集上》、《鼓枻集下》、《涓流集》、《葑溪集》、《红叶山楼集上》、《红叶山楼集下》、《浮家集》、《金鹅馆集》、《回帆集》、《磺庵集一》、《磺庵集二》、《怀旧集》、《磺庵集三》。诗集现存古今体诗1035首,始于康熙甲子二十三年,止于乾隆癸亥八年。实际上,赵执信的诗集经过他本人大量的删削。集中不见他“少好为诗”之作,也不见他“始官长安时,颇有飞扬跋扈之气”的作品,而《并门集》中,据吴雯的序中说有诗百篇,可是目前仅有四十七首,可见赵执信的严于取舍。4.1创作题材比较诗歌创作的题材选取,是诗人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赵执信和查慎行两人在诗歌创作题材的选取上,同样是有同有异。4.1.1相同点:注重现实主义题材从题材上来说,赵执信的诗歌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他的诗作主要有五方面的题材内容:关注现实,为民生疾呼的诗作;游览山水、享受田园之趣的诗作;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的诗作;赠别怀人,表达对友人深情的诗作;咏物咏怀等其他内容的诗作。在这当中,占据赵执信诗作题材很大篇幅并且最受赞誉的便是其关注现实的诗作。比如其《道傍碑》:“道傍碑石何累累,十里五里行相追。细观文字未磨灭,其词如出一手为。盛称长吏有惠政,遗爱想像千秋垂。就中行事极琐细,龃龌不顾识者嗤。”诗中所写的是地方官吏离任后立碑之事,在碑中29万方数据 自吹自擂,所作的“极琐细”之事也要刻到碑上,完全不顾别人的耻笑,极其辛辣的讽刺了官场丑恶的现实。另如其《甿入城行》:村甿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鞭笞榜掠惨不止,老幼家家血相视。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一呼万应齐挥拳,胥隶奔散如飞烟。可怜县令窜何处?眼望高城不敢前。城中大官临广堂,颇知县令出赈荒。门外甿声忽鼎沸,急传温语无张皇。城中酒浓馎饦好,人人给钱买醉饱。醉饱争趋县令衙,撤扉毁阁如风扫。县令深宵匍匐归,奴颜囚首销凶威。诘朝甿去城中定,大官咨嗟顾县令。诗中写官场对老百姓的欺压以及百姓对如狼似虎的官员的恐惧,不仅是对现实的鞭挞,也对百姓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如《纪蝗》中,赵执信写道:夏至之明日日中,飞蝗蔽天来向东。前驱瞥若鸟碎羽,后阵纷若米变虫。初疑黄尘迷远树,渐觉白日昏阴风。散如颓波趋下湿,聚如云气生奇峰。急雨千重动莽苍,铁骑万里行住惚。是时山郭足禾黍,新雨一洗争芃芃。野老仓皇田妇泣,斯须立见陇亩空。回翔欲下屡不果,却投旷僻依丰茸。小留旋去迹如扫,忧惚神物相遮笼。里社酸金谋报赛,为问此举将谁功。圣朝泽大岂偏及,长吏政异今难逢。吾土之外亦稼墙,姆腹知向何方充。天灾无时垂鉴戒,地灵有力持荒凶。史臣失职仰廊庙,载笔义引《春秋》蠢。诗歌描绘了蝗灾当中百姓的苦难生活,对民生疾苦给予了同情和关心。同样的作品还有《大堤叹》:大堤宛宛蛟龙形,长堰通津驱不去。夜来风雨天河翻,一半随波忽东注、畏隹失势常恐倾,尺土犹使残黎争。缚茅编获学蚁聚,十里喧喧歌哭声。堤边村落由来少,况遇洪涛迹如扫。鸡豚儿女未全漂,相唤相牵此相保。秋阴茫茫昼不分,绕堤时有雷霆奔。桑田若复变沦海,天大神州无去门。年年筑堤不作力,今日堤头留一息。督河使者不烦催,来岁筑堤如筑室。在赵执信的诗歌当中,这样的充满着爱民之心的关注民生之作比比皆是,富有批判精神,这构成了赵执信诗歌一个重要特色。查慎行有诗歌结集《敬业堂诗30万方数据 集》传世。《敬业堂诗集》共五十六卷,其中包括正文五十卷,续集六卷。内容包括赵执信生平经历、游记感悟等内容。诗集按照不同类型作为区分。“其第首卷《慎旃集》起自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其末卷《往劫集》起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七月。《敬业堂诗集》共收诗五千余首,由于其杰出的诗歌成就和如此1大量的诗歌创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其“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他的诗歌也有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比如《秦邮道中即目》: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贱买河鱼还废箸,此中多少未招魂?这首诗写水灾过后,大水没到城根,留有水痕,城外靠近淮河的一带已经全都淹没没有人家、村落了。有人在贱卖河鱼,不知道在河鱼腹中又多少淹死的人呢。这首诗的意蕴其实惊心动魄,写大灾过后的场景和民众生活。但查慎行在诗中没有大声疾呼,也没有指斥控诉。又如同题的《秦邮道中》:高田半没低田淤,小舟卖藕兼卖鱼。可怜活计堕水底,尽是失业耕田夫。湖波怒啮孤城口,一派萑萑萃渊薮。但望南风长黍苗,不须东岸载杨柳。这首诗写的也是水灾过后农民失去土地的情景,末一句更写出了农民的心声。但是诗人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此进行观察,可以说,并没有更深刻的情感抒发。并且,在查慎行诗集当中,这样的描写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少之又少。4.1.2不同点:关注“当下世态人情”与“喜好咏史”查慎行的创作题材和赵执信相比,也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查慎行诗歌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是那些表现世态人情的作品。他在从军贵州期间,写作的大量描写边地民俗风情的诗作,为诗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查慎行诗歌题材最偏重的是咏史类,纪游吊古之作占据了很大部分。这与查慎行丰富的人生履历有关。这些诗作如其《金陵杂咏二十首》、《邯郸怀古三首》、《汴梁杂诗八首》等。查慎行诗歌也有丰富的乐享田园山水之趣的作品,同时也有充满深情厚意的赠别唱和之作。但是由于丰富的人生经历,查慎行的诗作中也有很多题材为赵执信不可能写到。比如查慎行有着三年的从军生涯和随扈文学侍从经历,创作的丰富的表现军旅生活和描写边地民情与风光的作品。另外,查慎1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1765页。31万方数据 行才学渊博,其诗歌特色上也有不同于赵执信之处。4.2创作手法比较在创作手法上,赵执信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议论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象征、夸张、想象等手法相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批判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赵执信的诗歌“以思路劖刻为主”,这说明赵执信的诗歌受晚唐韩孟诗派的影响,在诗歌取材、构思和表现上追求深刻尖锐,力避平庸。这是赵执信诗歌在表现手法的重要特色。查慎行诗创作手法的最大特色是擅长白描。查慎行的诗歌,深受宋诗熏陶,得苏轼与陆游的浸润,其诗歌尤其擅长精细刻画,前人以“白描”进行概括。袁1枚指出:“查他山先生诗,以白描擅长。”查慎行的这种诗歌,与他对当时诗坛对明诗空疏之陋矫枉过正而呈现出的堆砌虚饰之弊的反思有关,更与查慎行长期浸淫于宋诗,尤其是积三十年之力补注苏轼有关。苏诗诗歌中白描诗作意趣盎然,陆游、杨万里的诗作更是混若天成,查慎行的白描诗歌特色恐正是受他们的影响。查慎行“兼学唐宋,汲取众长,熔神韵、才学、阅历于一体,卓然成为清初诗坛的一位别有风格的大家。査慎行作品中所体现的白描,并不是完全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这样的白描只是对外在形式进行描述和表现,二他的作品中所占显得白描,缺汇聚了他自身的淡雅的手法和真实的情感。比如其《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诗人纯用白描。进入诗人审美视域的不仅有园林、繁星,还有渐远的翠峰,初长的繁树,一点萤火和十里蛙声,一篇清淡悠远的意境,而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纯真的灵魂便在其中了。4.3诗歌风格比较如果是诗歌题材的选取体现的是诗人创作前的思考,创作手法的选用体现的是诗人创作过程表达手段的选择,那么诗歌风格就是诗人在完成作品之后诗作风貌的呈现。这便是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发展的环节。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诗歌风格相同的表现便是他们的作品大都情感真挚,而不同的表现则主要是赵执信的诗情表达直白,而查慎行的诗情表达则较为委婉与含蓄。4.3.1相同点:情感真挚情感真切奔放,是赵执信诗歌的一大特色。赵执信主张诗歌要情真,即其所谓“诗中须有人在”,他自己的诗歌也正是这么创作的。正如吴雯在《并门集序》1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58页。32万方数据 中说他“率情自好,无所缘饰”一样,赵执信的诗作中感情奔放真切,不加修饰。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赵执信“诗品奔放有余,不取酝酿”,这基本也是中肯的。但是这并不说明赵执信本人以直白为尚,他在《谈龙录》中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说:“始学为诗,期于达意。久而简淡高远,兴寄微妙,乃可尚贵。”只不过诗如其人,在大部分诗作中,赵执信未能做到“兴寄微妙”。但是他的诗作“直而不俚,高而不诡”,能够“自写性情,力去浮靡”,有其简淡高远,质朴自然的一面。这是赵执信在诗歌风格上的特色。查慎行的诗作与赵执信诗歌特色相同的一点是情感真挚。如其《初冬拜朱大司空墓感赋》:城南旧是陪游地,一片苍凉野哭中。宿草墓门黄叶雨,乱鸦祠宇白杨风。余1生削迹谁知己,往事伤心我负公。肯信九原还有路,人间何处不途穷。诗中直抒胸臆,诗人刚刚因《长生殿》案被革除功名,心情极度低落,前路受阻的途穷之感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朱之弼墓前,更加强烈,但是诗人将这种强烈的情感与内省的情绪融合,体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中和之感。4.3.2不同点:“直白”与“含蓄”赵执信诗歌抒情大多直露,不做文饰,这是赵执信诗歌情感真挚风格的最主要表现。但是也给容易使人有太过直白的感觉。查慎行诗歌的风格更加讲究诗意,虽然以白描为主,但查慎行表达情感大多能做到细腻入微。他的诗,虽然表达情感,但是却无粗直之病,有含蓄蕴藉之风。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说“查诗善写情……写情故宛转关生,一唱三叹”,这显然与赵执信的诗风不同,这也就是杨钟羲所评价的“初白诗以透露为宗,肖物能工,用意必切,得宋人之长,而无2粗直之病。”这主要是因为,查慎行的抒情能够在写景当中表露,比如他在从杨雍建幕府还乡途中所做《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表达了在中秋之间却未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怀着思乡之情,诗人却能将这种情绪与大自然之灵动美感融合,表达的蕴藉唯美。:长空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眩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3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除此之外,查慎行诗歌的特色还表现在意境阔朗,气势豪壮,想象丰富,格调1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88页。2杨钟羲.雪桥诗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第125页。3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95页。33万方数据 1劲健;诸体皆备,尤精律绝;语言清新质朴,自然天成,通俗浅显,准确生动。这些与赵执信诗歌有较大不同。赵执信诗歌的诗风总体上宗唐,虽然他力图做到包容诸种诗风,但是晚唐诗风对他影响最大,在其诗歌风格上,阳刚亢直之美,是他的主要特色。这也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纪昀等人评价的“王以神韵飘渺为宗,赵以思路劖刻为主”,赵执信的宗唐诗风,与王渔洋不同,赵执信追求的是尖锐的、高昂的气势。赵执信的这种诗风,与宗宋的查慎行当然就有更大的差异,查慎行诗歌风格也是多样的,但其主旨在宗宋。查慎行点校东坡诗集,对东坡所代表的宋诗深得其味。在诗风上又受到陆游和杨万里的影响,其诗作能做到情理交融,与受到宋诗的影响密不可分。所以赵翼在《瓯北诗话》当中,评价查慎行为香山、放翁后第一人,即是指出他的这种风格特色。4.4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创作特色异同的原因分析严迪昌先生在《赵执信论》提到赵执信诗歌特色形成尤其特定的原因。明末诗歌地域性标志的特征此消彼长,在清初社会背景下,诗歌的表述和立意均产生新的变化。首先,赵执信诗歌特色的形成深受山左诗文化的影响。赵执信生活背景、家庭氛围、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和地位都使他在诗学造诣和文学地位上都能够打破王渔阳“神韵论”一统的格局。深受山左诗文化的影响,赵执信学殖深厚,确立自己的诗学理论而开清中叶诗歌之先河也并非偶然。赵执信幼承家学,其叔祖赵进美是明末著名诗人,与钱谦益等相唱和,在赵进美的启蒙指导下,少年赵执信即表现出极高的才华。幼承庭教的赵执信又生活在一个山东诗歌繁盛的族群网络中。他的周围亲长能诗擅诗以诗知名者为数众多,赵执信自幼在清初诗风中成长,其诗歌能够集清初反思明代诗歌的成果而出新,与此关系重大。其次,明末江南诗歌的发展尤其是虞山诗学理论为赵执信提供了借鉴路径和理论武器。赵执信诗学中晚唐,诗风有中晚唐皮陆之风。可以说正是受到了推崇晚唐的虞山二冯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多有论述。第三,赵执信诗歌特色的形成,与其个人遭际有关。赵执信的一生,既有着辉煌的少年科场得意与风光的官场十年生涯,更有着长期的漫游和林下生活经历,这使得他既能够对官场和统治阶层有着清醒的认识,又能够对底层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同情,在这样的生活经历当中,形成了他一方面自我个性张扬另一方面不畏惧权贵的性格。秋谷诗“可珍贵的是切入现实生活,好恶爱僧,恺切直言,不回避,不违心。这自是与其‘斗风开的’人格力量有关”。1孙京荣.论查慎行诗歌的艺术特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第54-59页。34万方数据 第四,赵执信诗歌特色的选择,也与其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赵执信的主要生活时段是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时期,但是在盛世的表象之下,社会蕴藏着深重的危机。赵执信是盛世里的歌者,然而他的笔下没有雄健的进取,有的却是对盛世危机的揭露与鞭挞,为我们展示了康雍乾盛世的另一个侧面。比较而言,查慎行的诗歌,兼师唐宋,能够得宋诗之长而不染其弊,境界较赵执信开阔,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清初诗坛上卓然成家。概括来说,查慎行诗歌特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邦文化与家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查慎行所生长的海宁,有着浓郁的乡邦文化,当地传承已久的文化传统使查慎行深受影响。同时,与其交往的优秀的文人学者也是查慎行家族始终人才辈出客观原因。海宁有史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海宁的书院在海宁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清代,黄冈书院、安澜书院、仰山书院等都是海宁著名文教场所,这些书院不仅担负着发扬当地文化传统,传传承文学理念的作用,还吸引着来自各地的鸿儒大家在海宁讲学,发扬自己的文学理念。可以说海宁已经是清代文化传播的集散地之一。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査慎行必然受到深刻影响。不仅学风正统,还能够以开阔的视野来体悟清代文学各流派的思想主张。同时,查慎行家族是诗书世家,尤其是其父查崧继,与黄宗羲、陆嘉淑、钱澄之等遗民诗人有很深交谊,这些在诗学上给予了查慎行很大的影响,而查慎行的表兄朱彝尊更是清诗上开宗立派的大师,这样的家族环境,对查慎行唐宋诗互参,取宋诗之长而不染其弊的诗歌特色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查慎行的本人文化心态与文化人格,是构成诗歌特色的底色。在明清易代的巨变当中,查慎行作为入清之后出生的诗人,其心态与父辈不同。他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在三十岁的年纪,他远赴边陲从军,三年的军旅生活开阔诗人的眼界,其后查慎行一直希望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然而一方面是屡次科考未中,另一方面因《长生殿》案的打击更对官场的险恶感到了惶恐。查慎行对仕途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心态下,查慎行的诗歌表现出了能够谨守儒家诗教的中和传统,表现出一种散淡冲和的美感。另外,查慎行本人深厚的学殖也是其诗风养成的关键。查慎行从黄宗羲、其岳父陆嘉淑等大学者那里承续了江南沉淀的深厚学养,使他能够在语言上宗法白乐天,以清真而见可爱,在诗风上更是深受东坡清真平淡一格的影响。而査慎行能成为一代诗学大家,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也难以有他后来的诗学成就。他的从军经历,他对边地民情的独特体会,他经历的人生挫折,到后来的入仕为官,都对他开拓视角,接纳更多有益的诗学理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5万方数据 第五章结语赵执信和查慎行作为清代诗歌由清初向清中叶转折期的两位大诗人,在清诗史乃至整个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迪昌先生论赵执信的诗史地位时说:“赵秋谷之‘大家’之称诚非浪得虚名,因而与前代名公大家之诗‘长存天地间’同,应是公允之辞。而其不陷入‘唐1宋门户’,自为清前期一代之诗。尤属难能可贵。”以此来论赵执信之诗史地位,当为允当。另外,赵执信的诗歌现实性、批判性尤强,可以说,在明代诗歌模拟之风盛行甚至到王士祯主盟诗坛时仍一片虚无缥缈的神韵之中,接续了中国诗歌关注和关心现实的传统,并开启了其后龚自珍乃至黄遵宪等一路,可称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枢纽。而查慎行在诗史上更被认为是旧体诗的最后一位大家。从对浙诗派的意义来说,查慎行的创作可以说为浙诗派的宗宋诗风进行了完型,其宗宋倾向至少具有几方面的价值:首先,因为查慎行创作上的成功,对其后浙派诗人的宗宋创作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其次,查慎行在宗宋方法上,兼师唐宋,对南北宋亦不偏重,同时诗歌创作不拘泥于学,不染书卷气,脱去宋诗之弊,将说理寓于白描,避免了语言的生涩执拗,这些都成为后来学宋诗者的宗法。严迪昌先生在评价《敬业堂诗》的诗史地位时说:“哀生悼逝,六十年中诗五千,查慎行是几乎倾心血、2付生命地将一腔苦情全注于此。这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投入的是全身心。”此论可谓知言。本文对赵执信和查慎行的诗歌创作理念、诗歌风格等均进行了比较研究,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是在对两人的生平履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知人论世的研究,具有可靠的依据。两人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的异同,有着时代的因素,比如两人共同处于清初对明诗的反思思潮当中,能够以较高的眼光跳出门户之见来审视诗歌;但是更有着个人经历的影响,只不过经历在两人身上发生了不同的反应罢了。比如对赵执信,“长生殿”一案使他从此与官场决绝,以在野的身份和态度,对主导诗坛的王渔洋诗歌及其神韵诗说开展了独具只眼的批评,而查慎行则形成了谨言慎行的人生态度,这直接影响了其诗风。本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辨析,更在于从对在野与在朝的两个清初诗名甚著的大诗人诗歌和诗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窥见清初士人心态及其心路演变历程,更可以考知在1严迪昌.赵执信论.文学评论,1997(5):66-772严迪昌.查慎行论.文学遗产,1996(5):88-10036万方数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