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3297
大小:48.18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1-27
《xx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XX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习说话。 三.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时 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2、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荡、桨 荡: 桨: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读 1.播放课文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全文。 卡片正音。 推开 波浪 环绕 红墙 凉爽 洒 悄悄地 功 三、细读 1.细读小节
3、。 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业,表示什么意思?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 、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小朋友们为什么
4、停止划桨呢? 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指名读,集体读。 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2. 细读第二小节。 指名读第二小节。 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
5、,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 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读? 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3. 细读第三小节。 齐读第三小节。 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指导朗读。 读、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
6、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 组词 荡浆推浪 汤桨堆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细读第三小节。 齐读第三小节。 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
7、什么?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 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 指导朗读。 读、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二、总结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
8、,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