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00522
大小:58.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10绿色的金鱼拼音育美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吴忠市裕民小学“育美”课堂教学设计课题10、《绿色的金命》课时2课时主备人张燕华复备人教学内容分析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角,老师满意我的冋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课文一共分三小节。第一小节讲“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佃,老师问“我”。第二小节讲“我”喜欢绿色的金旬,“我”认为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第三小节讲老师赞扬“我”。课文配有两幅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颗”11个生字,会写“了、会、后、五”4个字,学习新笔画“弯钩”。2、正确
2、、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3、教育学生要敢于想象和创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呢?”教材中美育因素及渗透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谈话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借助拼咅初读课文,读准字咅,读顺句子。3、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音,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来学习生字,常握识字方法。4、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5、细读,理解感悟课文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6、指导书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具学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3、,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以芙激軀,创餒情境'“芙激情,探究委洗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二次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题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命”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竹,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角涂上了绿颜色。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二、再读,整体感知。初读,读准字咅,读顺句子。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4.同桌互
4、读课文,纠正字音。5.学生齐读课文。三、再读,整体感知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儿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2.同桌互查对错。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师:全文有二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而,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一)图文对照说图
5、意。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小节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2.学习二、三小节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②理解内容: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來读读“我”说的话。③(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⑷,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
6、个什么样子的孩子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1.学生画金存。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第二课时1.以开火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2.出示小黑板:“连一连”让学生连一连,并说说识记这些字的方法,如编儿歌记“金”字的方法:“一个姓王的人口袋里装了两块金子。”3.用“后、会、我、现”练习组词说话。4.读读“词语花篮”中词语,再从课文中选择喜欢
7、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五、实践活动1指导学生写“了、后、会、五”四个会写字,随机学习新笔画“弯钩”O2.指导学生在书上描红书空。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写好后,同桌间互相欣赏点评以菱激思,拓展创新,以菱專休,磁杨个徃作业设计:一、给生字找朋友金()()()以()()()条()()()课()()()二、用下列词语各说一句话。绿色:喜欢:满意:O板书设计:第10课绿色的金鱼我老师画绿金鱼?喜欢点头、笑了教学反思:以姜激龜,创必姜激侑,探究僉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