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4796
大小:10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陈寅恪: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主题导语】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闻名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选文一】 没有学位的大师 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
2、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解7读]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选文二】 君子的争与不争 陈寅恪学贯
3、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相反,他们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传得沸沸扬扬。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
4、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梁启超读完文章后,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7吗?” 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
5、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解读]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一些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相互提携,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他们在学术上是“死敌”,但在生活中是挚友,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选文三】 硬朗的人格底气 陈寅恪先生总是身穿过膝的长衫,以钻研故纸为业,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抗战结束,陈先生回到清华,除了天天请人读报,还时常跟学生打听社会上的
6、消息。有一次,军警特务深夜在全市挨家搜查,抓走好些人。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发表宣言抗议,陈先生是其中之一。他愤愤地对学生说:“我最恨这种事。夜入民宅,非奸即盗!”陈先生讨厌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失去视力,就把书房叫做“不见为干净之室”。1948年,当局把一些最有名的专家撤到台湾。陈先生跟胡适同机飞往南京。他可能看到,腐败只是症状,病根在政治制度,而当时国民党不愿作根本改革,一定会继续烂下去。所以他不愿再飞台湾,带着全家去广州,到教会开办的岭南大学任教。7 陈寅恪生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不仅是社会、政治的转型,更是文化上的转型,他目睹、身历时代的大变,从他陈家深深卷入其中的维新运
7、动到倾覆王朝的辛亥革命,从“五四”新文化浪潮到抗日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文革”,他没有因为令人目眩的时代剧变而眼花缭乱。他早已打定主意、立定脚跟,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做一个学人。他在意的是追求知识的自由,追求学术的独立,王国维之死让他痛心不已,他写下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至高评语,实际上是自我勉励。无论外在的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执著地追求内心的这种自由和独立。在时世的动荡中,在积极入世和消极遁世之间,他选择的是以学术为安身立命之本,在学术中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价值。他处处讲求独立见解、自由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