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ID:31446489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_第1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_第2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_第3页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从对课文标题咬文嚼字,可以提纲挈领;对重难点咬文嚼字,可柳暗花明;对“可疑处”咬文嚼字,可收获思想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教学;咬文嚼字;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39-01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基于历史课有大量历史术语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课本有选择地进行咬文嚼字,从中充分发掘出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教学信息,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这里所讲“

2、咬文嚼字”不是让学生死咬课本,而是咬定重点、咬清难点,嚼出一些新的体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对课文标题咬文嚼字,提纲挈领  课文标题一般是对课文内容主旨的高度概括,对其进行咬文嚼字式的详细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宏观地掌握课文知识。比如,在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一课时,先对单元的标题进行如下解读。第一个词:近代中国。咬清近代史与近代化两个概念。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近代化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讲清这两个概念,可以使学生明确近代

3、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同时,与必修一的政治民主化和必修三的思想理性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第二个词: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其核心是产业结构。可以提问学生两个问题:一是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构成是什么?突出特点是什么?二是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通过两个设问,使学生在理解单元一的基础上,对新课的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第三个词: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是资本为私有的经济制度,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内容。由上述含义可知,洋务企业不能称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标题中的资本主义是指中国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由标题还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

4、点是曲折,如何曲折、为什么会曲折,这就是单元的重难点。通过对三个词的咬文嚼字式的详细解读,使学生对单元的知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二、对重难点咬文嚼字,柳暗花明  历史学习中很多的重难点都涉及一些历史专有名词,这些名词本身就承载着这些重难点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信息。对于这些历史信息的解读,可以方便学生掌握、理解这一知识。比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便于学生掌握这一重难点,先解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名词。这一概念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制,指的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由此推论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中

5、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正是围绕这两个矛盾展开,分成中央官制设计和地方行政设计。在对“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历史名词详细解读后,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和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重难点的咬文嚼字,其实就是对重难点关键信息进行细致而充分的解读,帮助学生扫清认识障碍,深化对知识理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对“可疑处”咬文嚼字,收获思想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在很多学生眼里,教材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用严谨的态度对课本进行咬文嚼字,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大胆质疑,培养不迷信权威、有独

6、立思想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有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书上讲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但是旁边秦朝疆域图并没有覆盖今天中国的版图,所以不能称为统一,只能说局部统一。”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问全班同学:“有没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一阵议论后,认为“统一”是对的学生很多,却又没人能提出足够反驳的理由。于是,让学生暂时停止争论,让统一派和局部统一派下课后各自准备辩论材料。在第二节历史课上,双方经过短暂的交锋后,出现了第三种意见,主张既不是“全部”,也不是“局部”

7、,而是“主体”统一。最后,正反双方都接受了“主体统一”4这个说法。从用静止的眼光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客体到主体,有一个主体意识觉醒和愿做、乐做、会做的过程,老师要尊重这个过程。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能发现教材的错误,而在于这种质疑的过程,因为它能放飞学生的思想。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学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