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ID:31432144

大小:11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9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_第1页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_第2页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_第3页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_第4页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摘要叙述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大有裨益。分别从科学史料的利用、生产、生活中生物知识、说文解字等方面例举了尝试。  关键词生物史料生产生活说文解字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11-0076-04  所有生物知识、原理和结论的形成都有其“出生地”,追本溯源,有利于引领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生长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久而久之,学生则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绝对求同为发散求异,变机械封闭为

2、生成开放。下面试着结合新授课教学中一些教学案例,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1用生物史料感召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背景  生物科学史首先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其次,它又是一部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虽然新教材中增加了不少科学史料,而这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对生物科学素养的需求远远不够。  案例1:“核酸”的引入。  “核酸”8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如何巧妙地将它引进课堂,让学生走近它呢?  很多教师上课

3、时经常这样引入新课: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核酸饮料”?它究竟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核酸”,那么核酸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样的引入多么僵硬和突兀,学生在上课伊始被这个新名词搞得“一头雾水”。笔者在此利用PPT投出了这样一段史料:  1869年瑞士化学家米歇尔,首先从脓细胞分离出细胞核,得到一种含氮和磷特别丰富的沉淀物质,有酸性,米歇尔将之称为“核素”。  1889年艾特曼将“核素”作了纯化处理,把其中的蛋白质除掉,并将这不含蛋白质的细胞核内的物质定名为“核酸”。  短短两则史料,学生对“核酸”这一概念的接纳要显得自然和亲切得

4、多。原来“核酸”最初在细胞核中发现的,呈酸性,科学家当时定名为“核酸”。在即将结束“核酸”内容的学习时,笔者及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今天我们再来看“核酸”当时的命名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学生在思考、讨论后,争相发言:“核酸”不仅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分布。这样的设计不但尊重史料,更能让学生体悟到知识、原理、结论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科学史料往往能帮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体悟科学史料背后蕴涵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  2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丰富学生认知,体验知

5、识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8  生物学科由于其浓厚的实践性,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知识源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不断总结,而后又不断指导实践。这些活生生的素材有机地运用于课堂,将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找到知识的“根”。  2.1利用生活原型类比生物知识,直观又形象  “生活处处有学问”,有一些生活原型与生物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巧妙类比,则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案例2:“细胞有丝分裂”的类比。  “细胞分裂”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各时期的特征、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时期判别,常常令学生焦头烂额。通常教师都是利用“口

6、诀”帮助学生记忆,但时间久了,学生会出现明显的记忆消褪。后来,笔者改变教学方法,从理性思维角度入手,设置了如下“问题链”和学生进行“谈话式”教学,下面是课堂导入的片断:  教师:现在有一个老父亲将家里的一张桌子,四张板凳要分给二个儿子。这两个儿子要求分的一样多,并且也是一张桌子,四张板凳。请你帮这位老父亲出出主意。  学生:到市场上再去买一套相同的桌子和板凳;请木匠师傅到家里再制作一套……  教师:你们太棒了!现在细胞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它要把最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也需要再合

7、成一套,然后平分给子细胞。  教师:是的,细胞分裂就是要努力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遗传物质的复制;二是遗传物质的平分!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索细胞分裂的奥秘。  “心中悟出始知深”,通过“父亲分家产给两个儿子”8的生活原型分析,联系到类似的情境“细胞分裂”,学生接受起来自然和亲切得多。这样,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能把握“细胞分裂”的两个最核心事件――复制、平分,这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认知铺垫和课堂学习主线的暗示。  2.2利用学生耳闻目睹的场景,巧妙介入生物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

8、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体验、各种媒介的信息以及学生做过的、听过的都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案例3:“物质跨膜运输”的创境导入。  在这一节内容导入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