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

ID:31398148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9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_第1页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_第2页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_第3页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_第4页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字时代师生互动化交往模式的实践性转向  摘要:大数据时代,师生交往已经从线性、预设的模式转化为非线性、互动的模式。从历史和社会两个视角看,师生交往在行为主体结构、交往语言范式、媒介释义及交往行为发生语境等方面出现了实践性转向。后形而上学时代,后现代教育观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理性影响。  关键词:实践活动;师生交往;互动;转向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1-0038-06  1970年,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昭示“并喻时代”、“后喻时代”来临,人际关系将发生巨变。当今,数字时代倡导知识创新、信息创想,大数据技术

2、、MOOC、翻转课堂等交互式元素的介入,验证了米德理论在校园生态中的变化,强调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后现代教育观正在改变校园中的人际交往模式。  结合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师生交往在主体结构、语言内容、释义和背景都出现了变化,在交往实践活动领域发生了转向。  一、行为主体结构的转向,从主体性为主流到以主体间性为主流5  数字时代,是一个宏大叙事的落寞时代。课堂上,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交互式媒介的应用,刺激了多重感官和多环节互动行为的发生;课堂外,微博、微信、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QQ、陌陌等多点视频对话,延伸了单一文本解读时代的话语交流方

3、式,互动真正已经成为师生交往行为的主流趋势,主体间性已经成为文本叙事的逻辑起点。  1.形成打破身份差异、实现自由交流和价值观认同的主体间性  “后形而上学”时代,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取代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原则。多元化选择,成为分析交往行为者取向的重要理论支撑。  传统交往模式,常依据黑格尔、阿尔多诺等的主体性原则,从工具理性视角即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重视交往约定俗成的客观规律。学生单向接受教师的指令,容易进入“单向度”的人的状态。交互式师生交往模式依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首先,社会主体的结构受到了重视,“是主体间达成一致的可能条件,使交往合理性

4、与传统主客关系的独白式的理性概念区分开来”[1],体现了人的交往行为及相互作用的理性化过程。其次,受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即物理状态的世界、意识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和精神产品的世界)以及“无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启发,哈贝马斯提出从“关系出发”理解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发出者的身份,转向更关注交往行为的价值向度,关注行为过程中内在的、语言性的、互主体性的、程序性的合理性,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2.形成“和而不同”的互动交往  互动式师生交往模式,崇尚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者之间的自由交流,不是追求“共识”、“反映”和“认识”,而是强调行为动机、“协调”、

5、“和而不同”的认识过程。希望个体在没有强制性的情况下实现认同,摆脱“原子化”5状态下的人,从而成功完成社会化。关于怎样达成,有三种倾向:  第一,对“他者”的“模仿”。霍克海默认为“模仿”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中的认知――工具关系。互动式交往,体现了这样的人际关系,即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与认同,将其作为榜样,获得收获。  第二,对“他者”的“包容”。阿多诺从“美丽的他者”出发,认为“调和的状态并没有靠哲学帝国主义强行吞并他者,而是幸运地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它的陌生性和差异性,同时又超越了其同质性和同一性”[2]。互动式交往,反对主体性强行剥夺交往对象的意识,崇尚儿童在与周围人的互动过

6、程中,塑造自我、形成超我,进而决定如何理解自身,如何达成自我与外在自然、内在自然的相处形式。  第三,对“他者”的期待。借用米德符号互动论个体对他者期待的观点,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式交往,关注交往者之间从语言符号、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赞成自我对他者的行为期待,从互相欣赏的角度,达到人我之间的和谐共生。  3.理解主体的多维度性  主体间性的主体结构认为世界不是单维的,互动式的交往行为强调“关系”。5  一方面,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没有唯一性。普适性的、中庸式的世界观不一定被青年一代所接受。生活世界既是交往行为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往的前提,也是交往即相互关系的产物。这种生

7、活世界的复杂、多元,体现了交往行为者沟通策略的变化,不仅破除前人解释的刻板印象以及科学主义的普遍性,还从不同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出发,建构不同的世界观,在相互关系中重建现代理性概念,辩证地认识生活世界对人的真实意义。  另一方面,自媒体、微媒体等新沟通方式的出现,使得主观世界得以被解读的方式越来越复杂。受科学主义“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和马克思主义“技术异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异化”[3]的现象影响,在对技术警惕性的思考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多种不同媒体形式并不能实现“认识―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转向。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