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26300
大小:11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对前者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实际上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虚假权威,异化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急需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进行自我反思、还学生话语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教师个体性话语权异化回归 一、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 1.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概念 学界通常所说的话语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前者指应然状态的
2、话语权,预示着人人平等;后者则是现实状态的话语权,是更深层次的含义。平等话语权利的实现需要话语权力作支撑,正像福柯所说:“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因此话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失去了话语权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失去了某种权力。本文所述的教师话语权主要是教师的话语权力。教师的话语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等内容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与
3、个体性话语权。9 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的权力。 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有所不同,是教师在个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作为课程的参与者之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个人感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课程表达与再造的权力。由此,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 2.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制度性话语权是一种被限制的
4、话语权,而个体性话语权却注重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似乎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其实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承担着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职责,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尤为重要。教师要实现外在社会法则、社会道德向学生内在法则、内在品格的转化,并影响学生的未来,使其终生受益,就必须依赖于制度性话语权实现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然而作为传递社会法定知识的代言人,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阐释,并用个体性话语进行表达,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接受,那么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同样是必不可少
5、的。 第二,制度性话语权是个体性话语权得以发挥的基础。 由于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其话语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一旦变得随意,就无法保障我们的教育顺利实现国家意志,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个体性话语权可以根据教师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这种随意性同样是具有一定的“被限制性”9的,同样需要以政策和法律来约束和保障。因此,制度性话语权是个体性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性话语的基础上,个体性话语权的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才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 第三,个体性话语权对制度性话语权具有能动的
6、反作用。 个体性话语权对制度性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果个体性话语在制度性话语基础上,通过教师个体经验和情感将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等法定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就有利于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实现。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还可以对制度性话语所传达的知识中存在的不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改正。当然,有时个体性话语权也表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譬如有的老师对制度性话语传达的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谬误,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理解有些偏颇,一旦将这些思想通过个体性话语传递给学生,就将对教师制度性
7、话语产生一定的消解。 二、教师制度性话语权的异化 1.窘迫:社会法定知识的传声筒 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9,因此,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传达社会基本价值。教师也必须通过一系列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的考核,接受国家主流价值观并具备国家主张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此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发布的,教材也是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编写或审核的,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都被圈定在了一定的框架之内。在制度性话语权的规约下,教师并不是话语权的真实主体,其处在一种尴尬或窘迫的状态,只
8、能无奈地放弃自己本来可以行使的话语权利,做出一定的屈服,将自己的话语限定在社会法定知识的空间里。所以,现实中的教师似乎只是权势话语的服从者、传声筒和具体执行者,远离了其在教育世界里本应该承担的“释疑、解惑”等责任。 2.无奈:学生话语权的假性赋予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往往通过控制教学过程来维护“传统权威”,但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