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874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教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教学初探 【摘要】数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在学习数学中缺乏自信心和兴趣。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必然会加重学生对数学课的厌学情绪。因此,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收到一定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探索尝试4 数学课是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属于中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几乎覆盖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是中职学校必开课程。本课程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代数
2、、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础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须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目前数学课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较薄弱的学科,如何解决中职学校学生数学素质差、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自身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实践,从激发中职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为专业服务、提升中职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探讨。 一、重树自信,激发学生数学情感 “小学老师不看重,初中老师往外送,爹娘老子不看好,高中老师往外扫,职校老师当个宝,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草还是宝,干脆就躺倒。”这就是当前中职学生的真实写照,怎么办?不管是不行的,要管就要讲究方式方法。“鱼儿不欢,水是祸根”。我们必须探讨中职数学课教学方法、让中职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在数学的
4、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内容,记忆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动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重视课本,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减轻学生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活用课本“施教”:了解学生、研究课本、从实际出发。 二、分层教学,浅层挖掘学生潜能 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对于中
5、职数学的教学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4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教师组织教学时要有层次性,知识点的讲解要将“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相结合,在对概念引申和思维发散时,要善于分层设问、诱导启发、学法指导、举例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三是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
6、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心理需求。 三、紧扣专业,渗透德育教育 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人才的摇篮。中职的数学不应是单纯的独立的数学,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紧密的联系专业,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数学知识,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其专业的服务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职业教育是“社
7、会平安的稳定器”,我们的学生虽然不能成为数学家、科学家,但必须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综上,要真正把握中职数学课的内涵,完成中职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及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需要做的工作还相当的多,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学习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最终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