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

ID:29533281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20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_第1页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_第2页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_第3页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_第4页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屈原与荀子生存于战国道德衰微的动乱时代,但他们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要务,本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这是屈、荀表现出的人格一致性,也是战国各区域文化交融并趋向统一的先兆;另一方面,因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其生存的区域文化的悬殊,又导致屈、荀在能力与性格等人格层面的差异,而他们人格的多样性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屈原,荀子,人格,区域文化,修身,性格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课外阅读】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

2、屈原与荀子生存于战国道德衰微的动乱时代,但他们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要务,本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这是屈、荀表现出的人格一致性,也是战国各区域文化交融并趋向统一的先兆;另一方面,因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其生存的区域文化的悬殊,又导致屈、荀在能力与性格等人格层面的差异,而他们人格的多样性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屈原,荀子,人格,区域文化,修身,性格屈原、荀子人格异同论曹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女,博士生)摘要屈原与荀子生存于

3、战国道德衰微的动乱时代,但他们却能凭“道”自任自重,以修身为要务,本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传统,这是屈、荀表现出的人格一致性,也是战国各区域文化交融并趋向统一的先兆;另一方面,因他们的社会角色和其生存的区域文化的悬殊,又导致屈、荀在能力与性格等人格层面的差异,而他们人格的多样性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关键词屈原荀子人格区域文化修身性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提“人格”,往往定义在人类至高的道德品性的含义之上,甚至等同于品格(人品),其

4、实品格仅指人格的一部分,即“人格的尺度”。根据正统的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人格是早期经验的产物;而许多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和社会科学家的观点,则又认为人格是稍后的社会文化力量的产物。作者以为不必拘泥于西方人格术语的定义,而应对屈原自我人格完善的不倦追求的自觉意识作一个综合而客观的分析,选取荀子为参照,利于比较战国区域文化在个体的人格塑造方面的差异。一、时代背景屈原(前339年~前285年)和荀子(前314年~前217年)生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的战国后半期,当时西周政教对充满物欲追求、急功近利的社

5、会现实,已失去了正面影响。如《汉书·货殖传序》载: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税;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其流至于庶士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禾啬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陵夷至乎桓、文之后,礼仪大坏,上下相冒,国异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极。可见屈、荀生存的社会,其性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诸侯各国侵伐兼并,礼法僭越,尚权谋弃仁义,重富强轻道德,西周政教完全丧失了对列国的控制。屈、荀作为一个大转变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正面主张的“礼义兼法治”和“美政”理想,显然是想在崩溃

6、的现实上,重振文化理想,拨乱反正。他们都沿袭春秋学者的路向,以历史性、社会性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以担负历史文化的责任自许,以实行真理为己任,对现实政治、寻求中国的大一统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忱,即使受挫也不放弃,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行为能力。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把世界一分为二:即真理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他们只对真理的世界感兴趣,对扰攘的现实世界不值一提,因为前者是本体,后者不过是现象而已。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纲领》第十一条中强调:“哲学家从来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

7、改变它。”这句话足以展示马克思与古希腊传统哲学家之间的差异。中国哲学的传统正好克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屈原荀子有古希腊哲学家重理性的一面,但又不是绝对的“静观瞑想”,而是把人生之信仰贯注于实践当中。战国中后期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方兴未艾。《庄子·天下》篇以“道术将为天下裂”来概括王官之学散为百家的历程;《非韩子·显学》载:“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淮南子·淑真训》也载:“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正如《汉书·艺文志》所指出的诸子百家“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

8、”。但到战国中期以后,政治形势已明显向着封建大一统的方向发展,学术自身也在不断地演变,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分门别户的各学派之间由壁垒森严的分化对立开始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乃至走向综合运用。诸子之间,“其言虽殊,辟如水火”,但彼此“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后起的法家就是吸收了儒道墨三家的部分学理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屈原、荀子正是战国时期思想发展史上由百家分化走向综合各家的先驱人物。二、屈、荀人格一致性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