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510586
大小:62.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0
《高中语文《小狗包弟》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3【教学设想】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一个散文名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个性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体悟作者的愤怒、悲悼之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咀嚼,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人生感受。深入理解文字背后作者的忏悔之情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历史和时代留在作家身上的特殊印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⑵ 学习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2、过程与
2、方法: ⑴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⑵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⑴ 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⑵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重点】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古人云,一花一木总关情,一棵树、一株花、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都能触发我们的情感,从而为它忧为它乐,甚至为它伤心落泪,我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就是因了当年的一只小狗,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感人泪下的文章。(出示课题)二
3、、整体感知,熟悉文本1、让学生通读课文,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小狗包弟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深刻的印象?(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依据叙事散文的文体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主要表现在:(屏幕显示) (1)是一条日本种的黄色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直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的作揖。 (2)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跑开了。 (3)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4)日本的由起女士访问上海,对日本
4、产的包弟非常喜欢。三年后,她再到北京,看见我问:“您的小狗怎样?” (5)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每次到俱乐部吃饭,总要向服务员讨骨头回去喂包弟。 (6)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总结:包弟对家人也非常重情义,家人出门,它就天天守在门口等家人会来。而主人会来时,它的兴奋劲特别让人感动。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八公犬,它在日本是义犬的代表。它几年如一日,在漫长的等待中默默地死去,非常令人感动。(尽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总结,屏幕显示)三、自主探索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刻体味作者痛苦、自责的内心情感1、为什么
5、作者把小狗写得如此可爱? 提示:为下文包弟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同时使作者的忏悔顺理成章。2、既然如此喜欢包弟,为什么巴金还要把它抛弃掉呢?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组长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答案如下: ⑴ 同意。俗语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一条狗呢?再说巴金也是为了保全家人,和小狗比起来,家人要更重要。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人人自危,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一条狗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那些出卖家人,朋友,邻里的人,我觉得巴金算好的了,我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6、 ⑵ 我不同意巴金的做法,小狗包弟虽然只是一条狗,但它也是一条生命,它也有它的生存权,难道只因为它是一条狗我们就有权利剥夺它的生命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更重要的是,包弟和巴金及巴金的家人一同生活了七年,从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到包弟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家庭成员,它不仅可爱,而且忠诚,它日日守候主人的归来,如此的忠诚,最后却被解剖,我感到很心痛。 ⑶ 我觉得不能用同不同意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不同意巴金的做法,但对他的做法我能理解。巴金这么作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一组同学已经说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何况是一条小狗呢?巴金
7、在十年浩劫中不但失去了小狗,更失去的至爱的人萧珊。他本身也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我觉得他是很痛苦的,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3、送走包弟后,“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小狗送走后,作者的心情先是轻松继而沉重以至自责,轻松是因卸掉包袱,此为人之常情,沉重是一种必然,因了小狗的可爱,自己的私心,“自责”是深入反省,由此作者在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后,仍记得如此小狗,写下了反省自己,深刻忏悔的文章。4、一只小狗看似微不足道,可作者却难以释怀,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性?
8、学生讨论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