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7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题目:以一篇课文为例,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思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太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以前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上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白杨礼赞》虽然是一篇传统篇目,但从课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安排上,不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尝试一下。按惯例,一般都是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梳理文章,先讲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2、再引出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的分析,再由树及人,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革命气质。这样虽然条理清晰,但是却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硬把内容“灌”给学生,这样当然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深入学习领会了。其实要想让学生爱学也不难,白杨树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白杨,它们的外形如何?有何特点?看到白杨树挺直的身躯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由白杨树外形入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解读文本时
3、的新发现。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他们的一点收获。第三,在教学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提高,课外延伸。《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那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一听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让他们分析一下它是否运用了象征手法,这样势必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手法的运用。以上是我对《白杨礼赞》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点粗浅想法,也可以算作“老调新弹”吧,或许能给人一些新的感受?学校学科题目课型授课人第六十七中学语文《白杨礼赞》讲读刘春凤白杨礼赞茅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细
4、致品读白杨树自身的形神美以及白杨树象征的意蕴之美。3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品读白杨树自身的形象之美以及白杨树象征的意蕴之美。学法及教法设想1认真朗读课文,感知白杨树的环境美形神美以及象征美,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赞美白杨树的深刻意义。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讲读、学生的讨论为主,启发式、讨论式、学生自主式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具: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思路。(录音机中传出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一分钟后,声音变小)1大家都听
5、过阎维文演唱的这首《小白杨》吗?歌中赞美了与”我”一起守卫边防的白杨树,歌词中有这样几句:“一株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和我一起守边防.”词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赋与了白杨树以人的感情,人与树生死相依,共同守卫祖国边防.白杨树与我们并不陌生,你能说说你身边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相继说出白杨树的一些特点.)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比较喜欢白杨树,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礼赞》,也是在赞美白杨树,让我们来看看,作者茅盾先生再文中赞美了白杨树什么?请你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来作为你的答案好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
6、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准备说话。2范读课文.在学生回答后点拨归纳概括。“平坦大地”指的是白杨的生长环境,“傲然挺立,力争上游’’既指出了白杨树的外形,又点出了它的内在气质,“象征抗日军民”指出了它的象征意义.可见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白杨的环境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板书)二细致分析讲读课文.(一)抓主干,直入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1分析第三部分(5段、6段)作者赞美了白杨生长的环境美、形神美、象征美,而作者描写的重点则是形神美及象征美。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部分。我们先给第5段分一下层,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分三层:(一)第1句(二)第2----
7、5句(三)第6---7句依据:这段结构是总分总,1句总写,概括全段中心内容,2---5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象,6---7段总结,内容已深化,着重描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朗读第5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形神之美的,找出关键词语。朗读要求:齐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层,要读的清脆柔美,男生读第三层,,要读的豪爽,有阳刚之气。朗读,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先用“力争上游”这个词,既是在写形也是在写神,接着从干,枝,叶,皮四个方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突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这段中,作者在着力描写白杨树这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