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

ID:29281602

大小:3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18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三课 短文两篇学习导航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三短文两篇高手支招①阅读导航读前热身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172—178),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

2、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此后,元代科学家王祯制作木活字,明代出现了铜活字和锡活字,

3、清朝后期采用了铅活字,并引用至今。淘宝路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及实词的用法。2.理解两文说明事物的特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3.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知识储备作者作品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

4、敬,明代末年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魏大中因上疏弹劾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文题解读“活板”即活字印刷,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核舟记》的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高手

5、支招②感受鉴赏文本精研活板沈括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盛”字前面用“尚未”修饰限制,说明雕版印刷唐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始”字说明五代是雕版印刷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皆”字说明应用的广泛。“已后”点明应用普遍的时间,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术作铺垫。以上是第二部分。“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叙述,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全文突出了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体现在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又为活板”“每字一印”,字是活的;

6、“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这也是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板的灵活性。第二部分(第2段),具体说明活板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板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字的下落。核舟记魏学洢“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7、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来历。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

8、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