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项目名称: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荐奖种:福建省技术进步奖推荐单位: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简介:魔芋粉是我国重要特产经济作物魔芋的主要经济成分,其工农业年总产值达数百亿元。然而项目开展前,传统魔芋粉加工产品仍以传统小作坊式粗产品为主,经济附加值低,深加工技术严重滞后。基于此,项目组紧紧围绕魔芋深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托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深入开展魔芋粉加工技术与配套设备研究,重点探索魔芋粉的结构与功能相关性,并对其功能性质的分子机理作出科学论断,研发和集成创新了一系列魔芋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附加值魔芋系列产品,形成
2、了年产值接近百亿元的魔芋深加工产业链,确立了中国魔芋产业在全球的核心地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EI收录26篇,制定中国农业部行业标准2项,地方行业标准1项。主要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湖北一致魔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1、庞杰,主持项目的立项,加工方案制定,并主持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运作等工作;2、吴春华,项目主要完
3、成人,负责对魔芋葡甘聚糖结构结构解析与稳定凝胶研究,研发魔芋食品系列产品;3、孙远明,项目主要完成人,率先建立了魔芋粉干法、湿法、干-湿结合法加工理论与技术,参与第一台精粉加工机研制,开发出无味速溶魔芋胶的加工技术,业内广泛应用;研究了魔芋葡甘聚糖凝胶特性与卡拉胶、黄原胶、结冷胶、淀粉、大豆蛋白等多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开发出雪魔芋等10余中魔芋食品;4、张盛林,项目主要完成人,作为中国魔芋协会会长,制定了魔芋粉和魔芋精粉机行业标准,多次主持国内外魔芋科技交流大会,推动“三法”加工、魔芋精粉机、魔芋制品加工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5、钟耕,
4、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研究魔芋粉品质特性的研究,集成创新开发无生物碱魔芋粉、葡甘低聚糖等,推广高品质魔芋粉加工技术;6、张甫生,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核心技术成果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在魔芋系列食品的开发、中试和投产过程技术性转化工作;7、吴先辉,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结构与功能的构效关系,完成本项目部分应用效果推广工作;8、邓荣华,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魔芋系列食品的开发、中试和投产过程技术性转化工作;9、袁萍,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项目核心技术成果魔芋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在魔芋食品系列食品的开发、
5、中试和投产过程技术性转化工作;10、孙佳江,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负责项目核心技术成果魔芋粉在果冻系列产品的开发、中试和投产过程技术性转化工作。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1、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论文(专著)名称SCI、EI收录他引次数影响因子年卷页码发表时间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作者Effectsofkonjacglucomannanonthestructure,properties,anddrugreleasecharacteristicsofagarosehydrogelsSCI15.1502018,190,196-2032018-03-158
6、/Pang,Jie,9/Wu,Chunhua;1/Yuan,Yi;2/Wang,Lin,3/Mu,RuoJun,4/Gong,Jingni,5/Wang,Yuyan,6/Li,Yuanzhao,7/Ma,JiaqiMicroencapsulationofLactobacillusacidophiluswithkonjacglucomannanhydrogelSCI15.0802018,762018-03-156/Chen,Huibin,7/Pang,Jie;1/Mu,RuoJun;2/Yuan,Yi,3/Wang,Lin,4/Ni,Y
7、ongsheng,5/Li,MengfanPreparationandpropertiesofkonjacglucomannanoctenylsuccinatemodifiedbymicrowavemethodSCI315.0802014,38:205-2102014-01-155/Zhong,Geng;1/Meng,Fanbing;2/Zheng,Lianji,3/Wang,Yonghong,4/Liang,YexingMussel-inspiredfabricationofkonjacglucomannan/microcrysta
8、llinecelluloseintelligenthydrogelwithpH-responsivesustainedreleasebehaviorSCI03.9092018,113:285-2932018-0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