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135154
大小:12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16
《餐饮人,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餐饮人,讲述自己创业的故事云南过桥米线早已蜚声中外,但以前品尝过桥米线,人们需千里迢迢赶赴昆明,而如今这朵风味名吃奇葩则四处开花——到处有分店。而且,在品尝鲜嫩可口的美食的同时,你还能感觉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弥漫四周。过桥米线的内容能够不断进化,业态能够快速扩张,这是一群热爱它的商家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和业绩特别显著,他就是——陶鑫国和他的过桥米线2001年8月初,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百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商界精英出席了这次盛会。昆明过桥都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子兼总经理陶鑫国,是出席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的三位云南企业家之一。陶鑫国是以
2、经营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有特色、有规模、有品味而名扬春城的民营企业家。在昆明、乃至在云南省,陶鑫国和他的过桥米线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昆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每年,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像潮水一般涌向昆明,高峰期间,每天,乘飞机、坐火车来昆明的游客多达四五万人。这些游客,无论是政府的部长还是影视明星、歌星,无论是外国的投资商,还是中国的平民百姓,一旦来到昆是,在被旖旎的山光水色陶醉的同时,无不品尝名扬大江南北的风味美食过桥米线。而要吃过桥米线,人们又会绘绘来到昆明西北郊莲花池畔的过桥都。这里,就是陶鑫国营造的美食天地。光临这片
3、美食天地的政要中草药程思远副委员长,唐家璇外长;影星中有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等。过桥米线大战中杀出一员猛将;过桥米线,源于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后经生意人的苦心经营,不断丰富它的配料内容和不断注入饮食文化,渐渐成为云南的一道风味名吃。文革中,过桥米线惨遭左思潮冲击,已名存实亡。文革后,到了1980年代初,只不过国营的昆明市饮食公司在护国路上的护国饭店和宝善街上的福华园仍在坚守着过桥米线的最后阵地。1990年3月24日的《春城晚报》上刊发了一篇题为《过桥米线,应恢复本来面目》的文章。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晚报上引发了一阵子热热闹闹的关于过桥米线的大讨论,而且,在
4、昆明市美食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中,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在思考,卷起袖子去振兴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这些决意重振云南过桥米线雄风的人就是陶鑫国以及后来同他展开过桥米线大战的陈宗康、李麟等人。一段时间里,陶鑫国和他们你争我斗,谱写了一部“过桥米线三国演义”。那一年,春城昆是的美食舞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很短的时间内,昆明城中一下子涌出了二三百家过桥米线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商场就是战常大战中,在商家的激烈博弈中,天天有新参战者,也天天有落马者。开始时,陶鑫国是同陈宗康打联手,每人拼凑了10多万元钱,准备合伙开一个上档次的过桥米线馆。当时,他们为何会选中
5、过桥米线这个项目呢?原因在于,第一,过桥米线是云南传统的风味名吃,又是一种特色快餐,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上马很容易。第二,开过桥米线馆,只要购置一定的设备,在配料上作一番研究,在炖汤上掌握好一定的火候,在烹饪上,一般不会太受厨师的掣肘,也用不着高价聘主大厨师。陶鑫国和陈宗康原来对搞饮食业都是门外汉。在选准项目后,开业之前,为了掌握老字号国营的过桥米线馆福华园在经营过桥米线方面的“秘密情报”,陶鑫国和陈宗康先后乔装成顾客和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在福华园出出进进,跑了两个来月。从厨房用具的规格大小,到每天进料的品种、数量,到餐具的种类。开状,他们全和眼睛看了又看,用
6、本子记了又记,从而在短时间内就从两个门外汉变成了这方面的行这里手。1990年9月9日,陶鑫国同陈宗康合伙经营的“过桥园”,在昆明闹市区的长春路上开业了。就在这之前一天,9月8日,李麟的吉鑫园也在南华街开张了。一场过桥米线大战的序幕也就拉开了。刚开始,过桥园和吉鑫园就比拼开了。两家比装修、比特色、比档次;米线比味道……过桥园开业那天,给人的印象就不像是米线馆开业,而仿佛是文人雅士的聚会,陶鑫园请来了昆明市知名的书法家、画家,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这些名家的墨宝。电视台主持人,报社电台的记者来得更多。那年,似乎还没有哪家饮食店开业有这么多新闻界的人物光临。可以这么说
7、,长春路上过桥园的开业,使陶鑫国在经营中崭露头角。一段时间里,过桥园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最多时一天可销售上千套过桥米线。
8、过桥米线馆。这一阶段,对于陶鑫国来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